作者:方麒
吴清源(1914—2014),本名吴泉,字清源。他14岁东渡日本,年仅19岁便运用打破传统的“新布局”对阵日本围棋名手,引起棋界轰动。1939年至1955年的十六年间,他在接连不断的擂争十番棋中,战胜了当时所有日本一流棋士,创造了围棋界的“吴清源时代”,成为当之无愧的“昭和棋圣”。
70岁引退后,他又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并为中日两国友好而不懈奔走。直至2014年,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他的传奇一生。
天才,当然是吴清源之所以成为吴清源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这一百年的人生之中,那些相遇相伴的重要的人,也一步步让吴清源成为了吴清源。
少年吴清源。
围棋启蒙:天才诞生之初
1914年农历五月十九日,吴清源出生于福州半野轩。
吴清源的曾祖父吴渶,是“石门吴家”福州支系的始祖。1825年,吴渶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先到福建南平的松溪,再到漳州的漳浦和诏安等地任职教谕,后晋升为漳州府学教授。
吴渶有三子。长子吴维肃,字伯敬,1850年进士,后供职于清廷刑部,擅书法与印章刻写,其书法承继了晋唐遗风,有“二王”之妙。次子吴维允,字仲翔,1855年通过乡试(咸丰乙卯科亚元),曾在兴化府学任训导,当过南安、莆田等地的教员、行政官,以及肇州、阳山、罗定等地的道台,还曾任广东按察使、福州船政局和广东水师学堂提调、福建盐务道。
吴渶第三子吴维贞即是吴清源的祖父。
吴维贞(1831—1903),字叔章,少时遍读经史子集,清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后因沈葆桢举荐,于同治六年(1867年)进入船政局,任支应处委员,此后又先后担任仙游县、凤山县教谕,升任福建福宁府学教授,著有《韵学备参》一书,在当时闽台两地学子中较有影响。晚年,吴维贞负责办理闽北五县盐务,甚有成绩,曾任直隶州知州。
吴维贞获得了盐业专卖后,生意做得很大,“家中买卖遍及整个福建省,甚至远涉台湾”,“一年的利润能有几十万两白银”,生意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之时。吴家因此相当富裕。
清乾隆年间,由萨氏入闽第九世祖萨容在北门下古埕一处晋代寺庙旧址开辟的名为半野轩的住宅,归为吴家所有。吴维贞在半野轩育养了他的后代,还在这里开办“菊会”,并开放外人到园观赏。光绪年间,吴维贞四子吴继篯继承祖业,开始大兴半野轩,将其扩建成了享誉福州的园林。
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是吴维贞的第五子。吴毅(1893—1925),字劭龙,他幼承庭训,1911年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1913年秋赴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两年后回闽,后在民国北京政府平政院任职。
1910年,17岁的吴毅,与晚清御史、学部副大臣张元奇的长女、时年20岁的张舒文(1889-1978)在福建喜结良缘。
张元奇(1860—1922),福州府侯官县西关外厚美乡(今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人,字君常,一字贞午,又作珍午、珍五,号姜斋。
张元奇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始祖张睦,是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人,唐末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张睦辅佐王审知,驾驭商贾,守藩二十九年,对唐末五代福建贸易发展贡献卓著,深受闽人敬仰。
张元奇故居位于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126号,始建于明代,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1974年,因族亲建造房屋,加之修建乡村道路,故将年久失修的张元奇故居拆除,现仅存北面木构厢房二间。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元奇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岳州知府、奉天锦州知府、奉天民政使等职。民国后,又先后担任内务部次长、福建民政长(即民国福建第一任省长)、政事堂铨叙局局长、奉天巡按使(今辽宁省省长)、内务部次长兼参政院参政、肃政厅都肃政史、经济调查局总裁、奉天巡按使等职。
张元奇在福建民政长、奉天巡按使任上都有出色政绩。当然,这位晚清民初屹立政坛的“不老松”,尤以坚守是非、直言敢谏闻名——他曾弹劾当时清朝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载振。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曾经参与协商并执笔起草《清帝逊位诏书》——这一壮举,开启了华夏共和的新篇章,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元奇丁父忧,回籍守制三年期间,居福州城内营尾家中(靠近西湖),受聘任福州凤池、鳌峰书院山长兼主讲席,为拟进京赴考的举子作考前辅导。
张元奇工诗,其诗“言之有物,贵尚抒怀,不耽溺于丽辞藻饰”,且因时代的背景,充满爱国忧民情怀。1914年,张元奇还在京参与成立晋安耆年会。该会成员皆福州府(福州古称晋安郡)在京名宦,先后参加的有陈宝琛、严复、林纾、萨镇冰、傅嘉年、叶芾棠、曾福谦、林孝恂、李寿田、卓孝复、郭曾炘、陈衍、力钧等三十多人。
此外,以陈宝琛为核心的闽派诗人在京成立的兰吟社、灯社诗钟团体,张元奇也都有参与,显见他对艺文的爱好及在诗坛的活跃。
张元奇在实业上也颇有成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元奇与刘鸿寿(1861—1916,字步溪,林则徐外曾孙、陈宝琛妹夫,民初曾任福建盐运使,同时任国税厅筹备处长)合资买下轮船,取名“江甲”,成立福州小轮舟公司,在闽江下游营业。后又添加了“江乙”“江丙”“江丁”“江己”等四艘轮船,分别在福州至马尾、长乐、潭头、闽安、福清等地航线营运,成为闽江内河颇具规模的一家航运企业公司,开近代内江航运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轮船客运之始。
吴维贞与张元奇是同乡,并且相识甚早,交情也很深。吴维贞十分中意张舒文,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幼子为妻,但张元奇尤其疼爱通诗文、有见地的长女,迟迟不肯应允。据说,后来吴家请了民国总统徐世昌保媒,才玉成此事。
婚后,吴毅与张舒文生有四子五女,后第四子、三女儿、四女儿夭折。吴清源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在吴清源出生的那年十月,吴家盐业生意因在乱世难以为继,吴毅与几位兄弟商定分了家产后,举家北上,定居北京。
吴毅教子极严,最初是奔着培养他们参加文官考试去的。所以,吴毅没有送儿子们去小学就读,而是为他们聘请了家庭教师,进行严格的私塾教育。四岁后,吴清源与两位哥哥一道,每天从早到晚地学习。
这样的情形持续到吴清源七岁之时。这时候,吴毅开始教几个孩子围棋。吴毅自己是十分痴迷围棋的。吴清源在回忆录中曾提及:父亲留日“带回来的书都是围棋书刊或棋谱,几乎没有与学问相关的。或许父亲在日本的时候,更热衷于围棋而不是学问吧。当时他好像经常去本因坊村濑秀甫创设的方圆社”。
三兄弟中,吴清源对围棋的记性最好,吴毅逐渐只花精力教他一人。教授规则,学摆棋谱,吴清源对围棋学习堪称热衷,且对围棋的记忆力极好——“定式等等只要摆一次就全部记住,即使非常复杂也一样,从来都是过目不忘”。后来,吴清源拿着吴毅专门订购的日本方圆社月刊《围棋新报》,如痴如醉地学习。
等到吴清源九岁时,他已然可以和父亲对局较量。十岁之时,就被父亲带到北京当年唯一的围棋会所海丰轩,与当时的围棋名手,如顾水如、汪云峰、刘棣怀等下棋。
当时在北京的福州同乡中,还有位叫林贻书(林开謩)的国手,与吴清源对弈,最终告输。林开謩的孙子林焘(北大教授、语言学家),当时不过六七岁,许多年后他还记得那时来林宅下棋的“神童”模样,“来人瘦小,穿青布大褂,看来家境较贫寒”。经此一役,吴清源开始名声在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清源七岁的那一年,也就是1921年初秋,晚年的张元奇还曾带着长子张用谦、长女张舒文,及女婿吴毅、外孙吴清源等回到厚美村探亲。
在厚美村的环翠楼里,初学棋艺的吴清源曾与当地围棋高手张启迪对弈。此后,张启迪同样极为欣赏吴清源,不但经常教导他下棋,还将家传的《五行棋谱》送给了他。
靠下棋吃饭:“月俸”100块大洋
1925年,吴毅患病,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咳血之后,过了两个月便撒手人寰。去世前几天,吴毅给三兄弟分配遗物,他把习字的拓本给了长子吴浣,小说给了次子吴炎,棋谱则全都留给了吴清源。
这一年,吴清源11岁。失去了收入来源,家里景况一下子艰难起来,张舒文有时不得不靠变卖家产度日。吴清源则依然沉迷在他的围棋世界中。
一次,吴清源的大舅张用谦来到家里,看到吴清源那样专心研究围棋,连他走到身前都没有注意,不由生气地喝道:“到什么时候了,你还整天下棋!下棋有什么用?将来能指它吃饭吗?”吴清源的回答异常坚定:“我将来就是要靠下棋吃饭!”
这之后不久,吴清源经当时中国围棋第一人顾水如的介绍,进入了段祺瑞府邸。
顾水如是上海枫泾人,曾赴日本研究棋艺。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吴清源对局后,他就认定吴是可造之才,舆论对吴的围棋评价也很高,顾水如便将他举荐给了段祺瑞。
段祺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先后四次出任民国政府总理。段祺瑞痴迷围棋,为此,曾在其府邸中清养资助了许多围棋棋手。
经顾水如举荐,吴清源开始出入于段祺瑞府邸,并以学费的名义,每个月可以领取100元大洋。那时的100大洋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那时北大教授的月薪也才200大洋。
对艰难糊口的吴家来说,吴清源这每月100元的学费,自此成为支撑家中生计的重要收入。尽管那时期唯一一次与段祺瑞的对局,吴清源就丝毫不留情面地赢了对方,段祺瑞也还是大度地继续资助他。
只不过好景不长,吴清源在段祺瑞府邸只待了一年不到。此后,段祺瑞在政坛落马,吴清源也因此“失业”。但无论如何,吴清源对段祺瑞始终是报以感激的。
1934年,盛名更著的吴清源跟随日本围棋代表团回国。到了上海后,他还特意去看望段祺瑞。二人进行了一场对弈,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二局棋,也是最后一局棋。最终,吴清源以一目半的微略劣势“意外”小负。
吴清源与川端康成(右)。
东渡日本:天才少年的“留学”之路
失去段祺瑞的资助后,吴清源开始经常往来于北京各棋馆对弈,且连战连胜,赢了不少奖金和奖品。《北京晨报》报道称吴清源为“围棋天才”,配图是抱着成堆奖品的吴清源。吴清源在北京的名气更大了。
这时,林熊祥将吴清源带到了北京的日本人俱乐部,与日本的初段职业选手对弈,吴清源也取得了胜利。林熊祥(1896-1973),字文访,号宜斋,别署大屯山民,系陈宝琛的外甥、四女婿。
当时在北京经营美术品的山崎有民,在俱乐部中看到了这场对弈,他把吴清源作为“北京的围棋天才少年”介绍给了濑越宪作。吴清源的名字也就此传到了日本。
此后,12岁的吴清源还与来北京访问的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对局。岩本薰让三子的两局,吴清源都赢了,让他两子的一局,则输了两目;小杉四段让两子的一局也由吴清源取胜。吴清源的棋力再次得到极大认可。
这次对局之后,让吴清源东渡日本的事情进入了具体规划的阶段。日本方面,由濑越宪作四处奔走动员,并与政经两界有权势的人物不断交涉。
山崎有民则作为吴清源一家的代理人,为商讨赴日的有关事宜,与濑越宪作通了五十多封信,把吴清源一家在日本的生活保障等条件与细节一一落实,帮了很大的忙。因此,吴清源对山崎有民非常感激:“他为我们尽心尽力,是我的恩人之一。”
1927年,吴清源执白棋赢了刘棣怀,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京棋界第一人。是年夏天,井上孝平五段来访北京,他让吴清源二子进行对局,吴清源赢了;接着又以让先(以三局为一个单位,棋力处于下位者每局都执黑棋先行)下了三局,结果一胜一负一打挂。回到日本后,井上孝平夸赞吴清源是“百闻不如一见的天才”,这句话传遍了日本棋界。
濑越宪作看到井上孝平与吴清源的对局棋谱后,很是惊叹,认为吴清源“简直就是青年时代的本因坊秀策”——秀策是日本江户末期的棋圣,对于日本围棋乃至现代围棋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1927年秋天,吴清源渡日的事宜和条件全部安排妥当。约定由大仓财阀的公子、当时日本棋院的副总裁大仓喜七郎以留学费用为名,暂定以两年为限,每月支付给吴清源两百日元生活费;吴清源拜入濑越宪作门下学习围棋。敲定东渡日期后,吴清源与大哥吴浣还前往山崎有民的家中,跟随其夫人学日语,做各种准备。
1928年,濑越宪作授意弟子桥本宇太郎四段来北京,一则是为了准确测试吴清源的棋力,二则让桥本把渡日时的各种细节再与山崎有民确认一番。桥本宇太郎与吴清源进行了两场测试对局,虽然是让先,但吴清源都赢了。对局之后,桥本宇太郎深觉吴清源乃“横空出世的天才”。
1928年10月18日,时年14岁的吴清源,在母亲与大哥的陪同下,由山崎有民做向导,从北京到天津,在塘沽口岸上船,一路东渡,开启了日本围棋留学之路。
一路晋升:从围棋天才到“昭和棋圣”
来到日本后,吴清源先是与当时日本棋坛最强棋力象征的本因坊秀哉名人,下了一局让二子的测试棋。双方在棋盘之上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最终吴清源以四目的优势击败秀哉名人,轰动全日本。
此后,吴清源没有辜负多方的期望,棋力迅速增长。1929年,吴清源被日本棋院授予三段资格。1930年,升四段。1932年,升五段。1934年,升六段。1939年,升七段。1942年,升八段。1950年2月,日本棋院赠予他九段段位。
1929年到1932年,吴清源创造了很多纪录。这一时期,吴清源执黑棋较多,被称为其“执黑无敌”的时代。他在1931年至1932年的成绩上位者选拔赛中也接连夺冠。尤其是1932年,吴清源在时事新报社举办的淘汰赛里接连击败了十八人,胜率接近九成,这也是吴清源棋士生涯中胜率最高的时期。
1939年,已经升到七段的吴清源开始了封神的擂争十番棋大战。
擂争十番棋,是指棋力相当的双方以交手棋份为赌注,对弈十局。十局进行中,当一方比对手多赢四局时,即宣告将对手降级。这是极为残酷的斗争,“一旦被打败就会降级,与原本棋份相同的棋士拉开一段的差距,无法再平等对抗,名誉也会受损”,对棋手来说,可谓是“仅有一次的生死对决”。
1939年至1956年,吴清源连续下了十次、总共近百局的擂争十番棋,除了第一次与藤泽库之助让先十番棋外,他在互先的决斗中把对手们全部打败了。
正如读卖新闻社里长期担任十番棋观战记者的山田虎吉所说:“在当时,事实上并没有比擂争十番棋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事……长期征战十番棋并持续获胜的,放眼世间不过吴清源一人。这绝非易事。他站在十番棋的战场上,面对当代棋坛的核心人物……倾尽棋艺、匠心独运,将他们一一降下一级甚至两级,实在是令人惊叹。这在日本围棋史上前所未有。而在这些名副其实争夺日本第一的十番棋战中,在连续不断、迫人心魂的紧张决斗中,吴清源身后没有丝毫污点或阴影,这也值得大书一笔。”
吴清源以自己的天才之力,开创了“吴清源时代”。自此,他也被誉为“昭和棋圣”。不过,尽管吴清源在这段时间内将一流棋士一一击败,却既无经济上的成功,也未获得名人之称,中间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日本棋院除了籍。尽管如此,吴清源仍“一贯全力以赴地下棋,既不欺诈他人,也不做令自己蒙羞之事,问心无愧”。
在吴清源棋力最为充沛的鼎盛时期,他与川端康成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好友。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1968年,他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爱好围棋,经常作为重要围棋赛事的记者观赛,并发表不少观赛记录。1933年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的那场对局,川端康成应邀前往观战并撰写了《观战记》。这是川端康成第一篇涉及吴清源的文章,也是两人40年友谊的开始。
1938年6月至12月,吴清源担任本因坊秀哉名人与木谷实七段的“名人引退局”的解说。川端康成应《东京日日新闻》之邀,负责撰写观战记。后来,川端康成依此写了小说《名人》,成了流芳后世的名作。
1939年,木谷实和吴清源在热海进行了三番棋对局,川端康成再次观战并写了20回的观战记。在此期间,吴清源与川端夫妇相约前往伊豆下贺茂修养旅行。吴清源还常去川端康成的房间里畅谈到深夜。他们的话题从宗教到围棋,海阔天空。
从初次观看吴清源对局,直到谢世的40年间,川端康成关于吴清源的文章长长短短有10多篇,其中最长的就是1953年8月19日到12月7日他在《读卖新闻夕刊》上发表的连载随笔《吴清源棋谈》。《名人》单行本出版时,川端康成也把随笔《吴清源棋谈》加入其中共同出版。
婚姻与家庭:一生的和满
1940年,因中日战争局势进一步激化,在日华侨纷纷回国。吴清源的家人们也即将归国。为让家人安心,吴清源急需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因此,他找到了喜多文子(1875-1950),请她帮忙物色合适的结婚对象。
喜多文子是能乐喜多流派的掌门——喜多六平太先生的夫人,同时也是女子围棋的先驱。她在战前严格的升段制度下,凭借自己的实力升到了四段,战后又被赠予六段,后来还培养了众多有实力的年轻女棋士。同时也是濑越宪作夫妇婚姻介绍人的喜多文子,很为吴清源的婚姻费心,最终为吴清源介绍了当时正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读书的中原和子。
中原和子的父亲中原健一是位主张中日友好的正直之士。在一次亲戚家的聚会上,中原健一见到了吴清源,回家后便对和子夸赞到这人不光棋好,而且人好,有远大抱负。此后,吴清源与中原和子在双方家长的认同下,相识后恋爱,并于1941年订婚。
1942年,时年28岁的吴清源与20岁的中原和子在明治纪念馆举行婚礼。多年后,中原和子回忆说,当时给吴清源介绍对象的人很多,而吴清源之所以认定她,全是因为她的名字好——她说,“中原”让吴清源想起自己的故乡中国,而“和”字则和他一贯主张的“调和、和平”的人生观相合。
不论缘起于何,他们夫妻二人到底是和满地相濡以沫了70年(中原和子于2012年逝世)。
婚后,二人共育有两子一女。1956年1月,长子信树出生;1958年1月,长女佳澄诞生;1962年1月,次子昌树诞生。后来,吴信树成了钢琴演奏家,吴佳澄从事电脑工作,吴昌树在NEC公司工作。他们都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
“棋圣”引退:传道授业提携后进
1961年,吴清源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造成多处骨折和脑震荡。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之久,并留下头痛的后遗症。
自此之后,吴清源状态全失,再没恢复棋力。1965年,吴清源参加第四期名人战,身体欠佳,头痛持续,他只能一边就医一边参赛,终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极端不佳的状态——从第一战起就持续战败,最后以七局全败而告终。这还是吴清源来日本以后首次遭遇七连败。
而最终在第四期名人战循环圈赛拔得头筹、在挑战赛上击败坂田名人赢得名人之位的,是吴清源的弟子、年仅23岁的林海峰。
后来,随着林海峰、大竹英雄、赵治勋等新一代棋手的崛起,吴清源时代无声走向谢幕。1984年,70岁的吴清源宣布引退。
晚年,吴清源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传道授业,提携后进,以及促进围棋国际化的发展和中日围棋交流上。他曾多次回国,陈祖德、聂卫平、常昊、古力等几代棋手,都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与提携。2014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吴清源颁发“特别荣誉奖”;同年8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他颁发了和平发展贡献奖,他被称为“中日友好使者”;同年11月,他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围棋发展杰出贡献奖”。
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
2017年11月28日,一代棋圣归葬故乡福州。
《福州晚报》(2023年8月20日 A06版、8月21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