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山春秋园中汉井的井洞与井栏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但标牌注释将两者列为一体。近日,备受闽都文化爱好者关注的汉井标牌已重新制作安装完成,对存疑注释进行了修正。
龙泉井。
3日下午,记者来到园区汉井旁,新标牌上增加了“原井栏无存,为保护汉井及游客安全,用旧构件重设井栏”的中英文双语对照注释。“看似只是增加了一两句话的小小改变,对于闽都文化爱好者来说却是打开了一个心结。对文物的注释要力求严谨、慎重,这对闽都文化的传承保护非常重要。”闽都文化爱好者刘先生说。
汉井新标牌增加了相关注释。
“汉井标牌注释存疑经媒体报道后,福州市名城委、公园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就注释如何修正听取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们的意见,最终确定增加有关井栏的注释。”冶山斈社社长陈元春说,8月底福州市名城委给汉井安装了新标牌,很快这一修正在闽都文化爱好者中传播开来。
近日,经闽都文化爱好者探考,位于鼓楼区中山路的龙泉井来历可考证。“有关福州文物收录的书籍中,没有对龙泉井的来历进行记载,只能粗略了解到,此井‘建于唐末,历代都有修葺’。”陈元春说,为此,他与多位闽都文化爱好者翻阅大量的相关典籍。
据文化名人施景琛撰写的《榕城泉山纪略》中记载,“龙泉井,在贡院埕(今中山路),旧疹妈庙内”。又云:“疹妈为五代潘玉真女士,善治病,浚井炼药,悬壶于此,后人立祠祀之……民国十八年里人施景琛垫款一千九百余元,重修庙貌,今称龙泉古迹。”由此可证,“疹妈庙”“龙泉井”建于唐末北宋之间的五代,至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记者 刘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