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地名趣谈|话说“亥由村”
2023-09-0510-02-1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第一次看到宦溪有个村,村名是“亥由”两个字,脑海浮出的是福州方言的“虾油”。心想,这里莫不是生产虾油的专业村?不对啊,这里是山区,不靠海,不像壶江和对岸有“甥舅”之谊的梅花那样滨海,那有几家虾油厂家倒是题中应有之义。

  后来了解,亥由村是晋安区宦溪镇下辖的行政村。这个村名很奇特。亥,我们最熟悉的是天干地支中与十二天干相配的地支第十二,用以纪年。如“辛亥革命”的“辛亥”,指1911年。由,理由,由来。亥和由搭配,没有理由啊。于是好奇,询问求教、网上搜索、查找典籍、收集资料,不一而足。然后,由来清晰了。

  这个“亥”,可能是简写了的“硋”字。硋是生僻字,读“ai”,音艾。古同“碍”。奇怪了,这碍是什么由来?正好在重修《三坊七巷志》,有个资料似乎回答了这个疑问。

  清郭柏苍《乌石山志》中说:“四眼碍井,在山麓今怀德坊。井底皆潭石,先时以硋砌井,层累如甑,每甑开两窍,下广上狭。光绪七年,苍得闽山保福寺大殿地,穿漾月池,见古碍井,形圆如甑,每甑两孔。后以淘者不可蹑足,溺者不可拯救,改用石砌,今人误呼为孩儿井。”说因为碍字福州方言谐音,被乡里误传为孩儿井。

  郭柏苍是福州人,住乌山上跟红雨楼同名的“红雨山房”。他福州方言自然了得。新疑问来了,碍读“ai”,孩读“hai”,怎么谐音呢。我想,他当时应该是用“硋”字,来表达福州用以指瓷土烧的陶器,读音为“hai”,这样就与“孩”谐音了。但是可能排版时没有这个“硋”字,就用了其古同义字“碍”。《现代福州八音字典》中有“硋”字,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同“碍”;一是指陶器。

  那“由”呢?跟“硋”相关的有个“釉”字。在把泥土烧成陶器的过程中,要历经练泥、制坯、干燥、修坯、施釉、窑烧。其中有上釉的工序。釉之于硋,是性质的转化,从土硋变瓷硋;是颜值的美化,从粗硋到细硋;是气质的雅化,从俗物成可摆设。硋釉,意味着跟制陶有关。村名“硋釉”,那村子跟制陶的关系不同寻常。也许当年乡村登记村名时,图省事,写了“亥”字,又写了“由”字,都省去偏旁。读起来没毛病,写起来更方便。于是,可能本来是“硋釉村”,变成了“亥由村”。

  亥由村属宦溪镇。宦溪跟“亥由”还大有关系——古有宦溪窑。

  福州宦溪窑、怀安窑,闽清义窑,连江长柄窑、浦口窑、洪塘窑,福清东张窑等都是古代福州的名窑。这些窑口生产的“福州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侯官乡土志》记载,宦溪“有碗窑古迹,居民约百余户,分何、邓、池等姓”。宦溪窑址在宦溪镇亥由村、板桥村一带,当时号称三十六窑,主要分布在后门山、新厝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几个山头。1956年,修建简易公路时发现古窑址,此后陆续出土有匣钵、垫饼、垫柱、支圈等窑具和各种日用器皿。采集到的标本有碗、壶、钵、罐、瓶、碟、炉、盒、盖、灯盏、托杯等。其中碗最多,印证了《侯官乡土志》的“碗窑”说。釉色以青釉为主,辅以黄釉,有部分白釉,还有少量的黑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和划花。纹饰有荷花、菊花、弦纹、划纹、莲花瓣等。器物年代主要为宋代,部分为元代。1983年公布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来,村名亥由,原是硋釉,源是硋窑。

  《福州晚报》(2023年9月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