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 文物专人守护 在活化中寻根
2023-09-0503-29-37来源:福州日报

20230905_005_03_39.jpg

昙石山文化遗址。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八闽首邑闽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昙石山文化、千年侯官文化,以及不可移动文物486处,其中昙石山遗址、灵济宫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对历史留下的珍宝,闽侯县创新长效保护机制,让文物“活”起来,2019年~2022年连续4年获市对县文物保护绩效考核第一名。

  在闽侯,县博物馆馆长周丕铧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周丕铧下了不少功夫,甚至“挡过推土机”。2018年,闽侯县一乡镇因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欲拆除沿线的一处碇步桥文物。周丕铧得知此事后,立刻带人赶往施工地点,挡在推土机前,对施工方负责人说:“这是文物,不能拆。”最终,周丕铧和相关部门、施工方协商,调整了施工方案,守护住这座碇步桥。

  在闽侯,每个文物都有专人保护。全县的427名县处级和科级干部担任文物“守护人”,一对一挂钩守护文物。闽侯还充分发挥“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体系作用,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入网入格,乡镇(街道)、村(居)成立管护责任人专班,对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村,每村配置1名保护专员,每周巡查两次。

  今年5月18日晚,闽侯县举办“博物馆里话侯官——5·18世界博物馆日暨第二届闽侯县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吸引了3000多人参加。在闽剧廉洁小品《铁面御史张元奇》、民国换装体验、线面穿针等互动活动中,大家沉浸式体验了侯官文化的千年智慧。

  保护好的文物并没有“沉睡”,闽侯县博物馆从过去单一收藏、展示转变为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公众的参观体验。近年来,闽侯县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博物馆奇妙夜、文化遗产保护周、兽面纹双兽双耳铜簋绘制等夏令营活动,让文博知识通过互动性强的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里寻找侯官文化的根与魂。

  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闽侯坚持“以保促用、以用促保”,全面梳理侯官文化、昙石山文化、闽越文化等特色本土文化内涵,完成昙石山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国际招标,推动昙石山文化公园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传承弘扬侯官文化,闽侯组织全县2万多名学生开展县域研学活动,原创大型历史闽剧《侯官女人》入选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闽侯还集中修缮、提升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依托闽侯县博物馆、县文化馆、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曲艺传习所)等场所,积极开展各类文物保护传承活动15场,吸引游客1.2万人次。

  (福州日报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范志凤)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