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地名趣谈|话说“金斗桥”
2023-09-1203-32-1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金斗桥在文儒坊西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金斗桥原来是罗城金斗门桥。天复元年(901),王审知为扩大城池,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晋安郡首任郡守严高修建的子城外面,用钱纹砖砌筑周长40里的新城墙,称为“罗城”。在城西和城南辟设金斗门、清远门和利涉门,并在城门外兴建金斗门桥、清远门桥和利涉门桥三座横跨罗城大濠的桥。罗城大濠就是现在的安泰河,那三座桥分别就是现在的金斗桥、澳门桥和安泰桥。其中的金斗桥,是连接仓前街、通湖路的通道。桥为平梁石桥,东西走向。长约10米,宽近4米,跨度4.7米。桥东端台阶7级,西端8级。桥面由4条长5.4米、宽0.75米、厚0.2米石板条铺成。桥栏板4块,北面刻“古金斗桥”,南面刻“嘉庆戊寅年(1818)季春吉旦”“奉宪重修”,望柱6根,桥墩、桥面均保存完好,是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名“金斗”,有点神秘。民间有传说是因为桥下有金一斗而得名。不知道这斗金是谁放的,谁见过,谁得了去?这密码至今没有破译。实际上,是这里的城墙先开有“金斗门”,金斗门前搭桥,自然就称金斗桥,倒不需要桥下藏斗金之类传闻。

  安泰河由西南面绕三坊七巷东去,水流湍急,河岸岸线不断变化。河水在这里拐了个约90度的弯,形成突出的三角形,曾经多次遭受洪水冲刷,造成洪灾。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记载:“会城水灾,以光绪丙子五月为最大。茶亭金斗桥居民避水皆从瓦檐登舟,历五昼夜始退去。”《福州地方志》亦载“民国37年(1948)6月18日夜,福州遭百年罕见的大水灾,城内向未被灾之高地皆成泽国,市可行舟,洼地危屋,倒塌颇多”。这次安泰河水暴涨,冲倒了文儒坊内两任台湾总兵甘国宝的故居,淹没了大光里文化大家何振岱的家。

  有人说,从形状上看,三坊七巷像一只龟,坊巷走向就像龟的腹甲。而金斗桥这里,就似龟首。灵龟自然有灵气。这样说,又有点神奇。可以佐证的是,家住金斗桥附近文儒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2015年回到家乡参加“6·18”盛会,来到阔别半个世纪的金斗桥,见到让他梦萦神绕的“那太熟悉的石阶和石栏”,感慨道:“三坊之尾都接河,因其水通湖又接海,故每日都有涨潮与落潮,河上也都砌有风格迥异的石拱桥。此河、此桥是三坊之灵气所依。”

  也许,这个“金斗”还另有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他用金斗来形容熨斗,“金斗熨波”,此地生金,巧熨波平,多像为金斗桥量身定制的赞美词。寓意“海晏河清,四海承平”,其福佑功能快赶上镇海楼了。

  金斗是熨斗。熨斗,福州方言谐音称之“福斗”。闽江口的粗芦岛,处在五虎门与乌猪港之间,其两侧平坦,中间隆起,好像熨斗浮在海上,又叫熨斗岛,雅称福斗岛。岛上的定岐村有一座山,亦形似熨斗,名之福斗山。

  福州人喜欢福斗,不是因为其样子,而是关乎安身立命。福州人推崇“一技在手走天下”。传统手艺有厨师傅的厨刀、剃头师傅的剃刀和衣裳师傅的剪刀,因此有“三把刀”之称。对做裁缝的衣裳师傅来说,熨斗和软尺、剪刀一样,都是生产工具、吃饭的家伙。称熨斗为“福斗”,时时提醒自己:劳动着是幸福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福州晚报》(2023年9月1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