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万寿桥
1900年中洲岛照片。
解放前的万寿桥。(资料图片)
福州解放大桥。记者 林双伟 摄
位于台江区中亭街至中洲及中洲与南台岛之间,包括万寿桥和江南桥。1971年,福州市对万寿桥、江南桥加以改建并连为一桥,同时为纪念福州解放改名为解放大桥。万寿桥、江南桥现仅存两侧桥墩,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桥
位于台江区中亭街(楞严洲)至中洲,俗称“大桥”(大桥也是万寿桥、江南桥的总称)。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造浮桥通行。崇宁二年(1103),王祖道第二次知福州,置田四十一顷七十二亩,以备修桥。元大德七年(1303),万寿寺头陀王法助主持建造。历时19年,于至治二年(1322)竣工,是历史上横跨闽江的第一座大石桥。元翰林学士马祖常撰记。明天顺年间(1457—1464)、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桥南北走向,石构平梁桥,船形墩,计28墩、29孔,不等跨,“长一百七十丈有奇”。桥上两翼有石栏,望柱各刻1只石狮。桥南北端各建亭1座。民国19年(1930),省建设厅交日商承建,扩宽桥面,改为混凝土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大修,1971年改名为解放大桥,同年再一次增高桥面,1997 年改建为现代拉索桥。
江南桥
位于中洲与南台岛之间,也称“仓前桥”。元至元初,沿江船民集资建木桥。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被洪水冲垮,附近乡民及各船户又集资重修,石桥五孔、木桥四孔。清乾隆辛未(1751),福清何际逑、何际选兄弟捐银11500两修建石桥。民国20年(1931)省建设厅交日商承建,拓宽并改水泥桥面,桥长310米,桥面宽9米。1971年再次改造,与万寿桥连成一体,全长580米、宽11米。1993年洪水冲击桥基,重新修建,保留原状。
(来源:《福州市文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