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洪山桥。(来源:《福州晚报》)
位于洪山镇与洪塘之间。过去海道未通,城台之间尚无现代化交通工具,万寿桥一带码头地位还不十分显著,从闽江上游来福州的客商多从洪山桥登岸进城,因而古代的洪山桥一带是非常热闹的商埠。洪山原有石桥,东抵西禅寺港,西达陈坂,因择地不宜,后毁。据《闽都记》载:“万安江口,旧有石桥,门狭,溢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福州镇守太监卢胜在原址上重建,屡坏屡修。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巡抚、都御史庞尚鹏改址东从高安山山麓到对岸洪山脚下建一新桥,名洪山桥,平板石结构。传说庞尚鹏造桥时不取民间金钱,令所属八个州府官员捐资分造各个桥墩。洪山桥由于江流湍急,木面易燃,多次毁于水火,修而毁,毁复修,次数之多,为福州市桥梁史上所仅有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因桥门狭隘,为水所毁,三十八年,由曹能始修建,拆除西头第一孔桥墩,扩大桥孔,便于行舟。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毁于火,里人林崇孚出资修复。康熙三年(1644年)桥又毁于水,又是林崇孚重修。十二年(1673年)桥面再次被焚,由郑琼水捐献木材修建。雍正二年(1724年),桥面板梁损坏,里人庄耻五,庄世声兄弟加以重建,并得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赞助,历时4年建成。这时东巷门仍旧修砌,更新其一,自7至11孔,改造新墩,架以石梁。自22至34孔用木梁,其余也改为石梁,既不虞火患,亦可抵狂澜,但仍屡修屡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商民捐资鸠工重建,经总督钟音批准,把原来桥墩中填筑的碎石全部拆去改用大条石纵横层迭,做成尖船形分水块,并用铁片镶嵌加固。桥成于1776年春,全长394.5米,宽3.8米,高8.6米,共27孔,桥墩26座,孔高6.7米,共用石梁54条,长3.3至5.3米不等。桥面石602块,各长4米,厚22厘米,石栏杆200条,方圆宽1.2米。桥的两端各建一座亭,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成。重建工程吸取以往屡修屡坏的教训,特别注重桥墩的砌筑,虽费用超集资数目3倍以上,但仍坚持工程质量标准,再募经费,计用钱3.9万余贯。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一次修缮。
民国初年,第4孔桥梁折断,后经重修,第1、5两孔梁亦毁,改为木梁木面。民国24年(1935年),为了便利汽轮通航,将27孔石梁移去,提高桥墩3米,架设木梁,以便通航。抗日战争期间,木梁被日机炸毁,后架设贝雷桥保持通航。
解放后于1953年,省公路局又利用老桥墩台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及贝雷钢架木面结构,桥面宽度3.5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设计载重汽—8,拖—30。总长390.32米,28孔。其中西岸通航孔为33.6米的双层钢架木面,东岸通航孔为18.35米的升降式钢架木面开启孔,供洪水期吊起桥面维持水上通航,其余桥孔跨径都在11~18米之间。
(来源:《福州市城乡建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