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谊明道——连江龙塘董氏宗祠
2023-09-2505-17-5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苏静

1695634124408034.png

龙塘董氏宗祠正门。

  “三友岩存,记陪二相历侍郎,芝巇长留胜迹;千秋祠立,生惠群黎慑权宦,扮御共挹高风。”孟溪之畔,青芝山麓,坐落着一座八闽名祠——龙塘董氏宗祠,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嘉靖年间(1522-1566)董世道、董应举父子先后重修扩建,清代重修。2005年12月入列为连江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95634149595782.png

宗祠中堂高悬“正谊明道”牌匾。

  陇原受姓承宗泽

  塘头董姓的郡望为陇西郡,“陇原受姓承宗泽;闽峤分支荫国恩”。陇原即甘肃,这副楹联概括的就是董姓受姓之典故。在董姓众多的郡望中,陇西郡是最重要的一个。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董氏一族也大举迁往南方。

  殆至隋唐,则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贞观二年(628年),时任浙江金华府同知、陇西人董宁迁浙江兰溪,传至五世董念三、董四十时,又由兰溪迁入福州府。约在元末,董悦中由福州府迁闽县塘头堡(今琯头镇塘头村),从此董氏族人在琯江地区耕山牧海,繁衍生息,迄今已有五百余载,现塘头董氏后裔共有1200余户、3000多人,遍布海内外。

  祠接孟溪有灵气

  塘头村旧称龙塘堡,今号龙城,为著名侨乡琯头镇的一个下辖村。龙塘董氏宗祠就坐落于塘头村北阙、孟溪之畔。孟溪是琯头的唯一溪流,旧有“孟溪一水流九塘”之说。

  宗祠历代屡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董世道领衔首修,至董应举在朝为官有了名气之后,二次予以修建,并改祠门为“龙虎门”。清代再次重修。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宗祠在倭患和战乱中备受摧残,迨至“文革”又遭破坏,牌匾、楹联等原物散失殆尽,宗祠陈旧不堪,宗祠活动也日渐式微。

  1998年,塘头董姓耆宿倡议重修,一呼百应,居乡贤达竞献良策,海外族人闻风而动,慷慨解囊,共捐资200余万元,力留原有明清梁柱椽桁旧构建,保持原貌。历经三年修葺,现在的宗祠古色古香,占地 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680平方米。

  宗祠坐东朝西,雄踞芝山鹤峦,揽怀孟溪灵气,恢宏壮观,规模远胜于畴昔。

  大门为左右龙虎门,门额各有一块“董氏宗祠”石匾,据说分别为明万历、天启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的福清人叶向高和明万历状元、福州人翁正春所题。主体建筑砖木仿古结构,四周环以紫红色马鞍形封火墙,飞檐翘角,上盖琉璃碧瓦,画栋雕梁。

  值得一提的是,一进天井里,挡风墙上左右各有一个西洋钟的泥塑,造型独特,令人注目。祠为三进六扇五间,共有两厅,前埕、天井、回廊占地200余平方米。其中,祠埕条石铺设,乃明代留存的石料。正面立有一代名臣董应举全身塑像,鎏金溢彩。前有回廊,可遮风避雨,花隔、窗棂等亦为明清遗存。前院有九龙照壁,高1.5米,宽12米,24面青石浮雕,背面精刻廿四孝立体图并附文字说明。

1695634187752730.png

龙塘古堡。

image.png

挡风墙上的西洋钟表雕塑造型。

  中堂祠壁上镶嵌10幅高1.8米、宽1.4米的青石影雕,图文并茂,从董姓始祖董父“酬劳绩豢龙封董氏”,春秋时晋国董狐“服权臣良史重千秋”,到西汉董仲舒“上三策尊儒安天下”,三国时蜀汉名臣董和“嫉奸佞立朝慑宠幸”,再到明工部侍郎董应举“弭寇患侍郎勤献策”……详述10位董氏前贤历史功绩。

  据董氏族谱载:“始祖出自炎帝之后,父公始性好龙善畜之,舜帝嘉焉号豢龙氏,赐姓董封于陇西……”按音韵类书,董、龙同韵,董氏为豢龙氏之说当有所据。中国人为龙之子孙,塘头村古称龙塘堡,今号龙城。照壁后小花园中建有半月形“豢龙池”,池内蛰伏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雕潜龙,正是来自始祖受姓之典故。

  董氏一族堂号颇多,有陇西堂、正谊堂、明道堂、三策堂、大儒堂、青帷堂、良史堂、繁露堂、广川堂、德星堂等。龙塘董氏宗祠堂号“三策堂”,“三策”的典故来自西汉名儒董仲舒的“上三策尊儒安天下”篇目。

  此外,宗祠厅堂还拥有20副古朴的黑底镂金覆竹楹联,联语内涵丰富,多述董氏发源、迁徙历史、名人乡贤等。

  贤能得气蔚人文

  琯头镇地处闽江口,山海相拥,地灵人杰。塘头董氏作为琯头世家望族,董氏历代进士登科者众,曾出过侍郎、参将等良吏,今则有将军、厅长、博士、企业家,可谓人才济济。而令塘头董氏族人引以为傲的就是名闻八闽大地的名臣乡贤董应举。

  董应举(1557—1639),乳名董信,字崇相,号见龙,闽县龙塘乡(今连江琯头镇塘头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董应举考中进士,初授广州府学教授。税监李凤欲强占学宫闲地,遭其严词拒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董应举,见万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放纵奸佞,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死直谏。是年冬,他在陕西主持粮仓行政管理工作,尽心尽职,利用仓库节余经费,对所辖仓廒进行整修,确保粮储不受损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应举上疏皇帝,直陈当时吏部存在的九大弊端,强调要保持官员任职的相对稳定性,简化铨选手续,以防营私舞弊。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满族在东北兴起,开始把矛头指向明朝。朝臣或讳而不言,或言而不尽。董应举力劝万历皇帝“勤修朝政,以消祸变”。

  董应举酷爱名胜,受魏忠贤迫害落职返乡后,“晚于青芝山搜剔岩洞,爱八仙岩,筑庐居焉。”他率嗣子董鸣玮开辟青芝山,募修青芝寺,使之“众奇始出”。他还常邀文人墨客同游,写下许多诗句刻在石壁上,为家乡山水“景”上添花,渐成一方名胜。

  晚年居乡期间,他在乡筑造附城堡垒,兴修水利,置社仓义田,救穷济困,兴建学舍,滨海人民都十分拥戴他。他也曾居武夷山八曲之涵翠洞讲学,培养后秀。他生平好学,能诗文,且知兵机,著有《崇相集》4部传世。崇祯十二年(1639年)董应举病终,享年83岁,谥“忠介”,追赠工部尚书,葬于福州郊区东岐沙帽坛上方。

image.png

祠埕前的董应举塑像。

  《福州晚报》(2023年9月25日 A07版 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