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在台江苍霞洲江边有个旧道头,也就是码头,名叫美打道。许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美”和“打”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字,会扯在一起,联手作为一个道头的名字,而且还刻在一方石碑上。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走陆路,以牛马驮运货物,费时费力。于是,稍有条件的地方,水路就成为非常经济便捷的选择。福州是福建省会,闽东、闽北、闽南各地多是通过水运或海运把货物运到省垣销售。南台地区面江临海,便成为各地货物的集散地。这里许多地方是由闽江的沙洲演化为陆地。在沿岸,都因地制宜,用简易的条石垒成拾级而上的道头,成为渡口,以便船载货物的起卸和转运。据《福州市志》,1994年,福州地区一共有230个渡口。分门别类来说,江河(溪)189个、海渡27个。据统计,闽江下游曾经有70多处道头,其中南台有60多处。以万寿桥为界,西边的为“桥上道头”,东边为“桥下道头”。
话说明末清初,地处福州商业繁华之地的台江苍霞洲,是闽江上下游的重要埠口。当时,埠口有许多道头,分别承担着不同货物的装卸职能。其中一个道头,主要靠泊运送粮食的货船。
福州城里的粮食,多是从浦城、顺昌、邵武、南平等上游产粮区,由水路运到福州,停泊苍霞河港,再运往福州各地。而闽侯青口扈屿特产的“扈屿尖”大米,也大量供应省城。当地人说,苍霞还有个专门停泊运送扈屿大米船只的码头,叫“扈屿道”,有“省垣第一道”之称。
苍霞这个专门运米的道头,按习惯应该称米道。或许粮食码头上的人,经常吆喝“米到了”、“米船到达了”,道头就被叫成“米到道”。可能“米到道”是叠音,不好叫。于是,有人戏称“米达道”,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又因福州话中“米”与“美”、“达”与“打”谐音,被写成“美打道”,流传至今。
无独有偶,永泰有个著名的“米石寨”,在同安镇洋尾村。这个“米”也跟“美”有关。据介绍,这个庄寨是鲍美祚所建,称“美祚寨”。为什么“美祚寨”成了“米石寨”?是因为当地方言“美祚”与“米石”谐音所致。
因为是运米的专用道头,配套也是必须的。过去,美打道附近有很多的粮食仓库、碾米厂及各种粮食加工厂。各地粮食收购后都通过船只运送到这里。经过加工后再运往全国各地。美打道是旧时福州重要的商贸口岸。
闽江经常“做溪水”,就是发洪水。早年,苍霞洲沿江泥沙冲积成为大大小小的沙洲,经常有上游运粮的溪船,在这里搁浅甚至翻船。有一年,又发大水,不知从何处漂来个神龛,搁靠在美打道。有人几次三番将其推开,又都漂回来。后来乡人就将神龛抬上岸,看见上面有“孙黑白三圣爷”字样,就把它供在树上。传说此后这里船只搁浅和翻船的事故就少了。为感谢神灵的保佑,清光绪年间,乡人、船工、甲哥等筹资,在美打道旁边建了一座王爷庙,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和黑、白圣爷。因为这里的闽江段又名为“霞江”,王爷庙就被称为玉封齐天府霞江清泉庵,俗称苍霞洲美打清泉庵。孙大圣成为苍霞洲、宝鼎境、胜兴社、美打道一带居民和船民的保护神。
美打道附近曾经有银局。光绪十六年(1890年),浙江候补知府孙葆瑨主持筹资、官督绅办的造币厂就设在这里,叫苍霞洲造币厂,是福州铸造银辅币的三个工厂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福建官银局”,民国3年(1914年)停办,留下银局里的地名。
如今,在道路、桥梁的更新换代中,道头的功能也日渐式微。美打道只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民俗流风。
《福州晚报》(2023年10月3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