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晓宇
历史上,福州先后设有侯官、闽县和怀安三个县邑。最早设置的是侯官县,其次是闽县,再次是怀安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批准,将冶县改为侯官县。而侯官作为古地名,其实早在秦汉时期,福州地区就有了。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杨坚批准,将原丰县改为闽县,同时将侯官县并入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渊批准,分出闽县一部分,复设侯官县。两年后,李渊又废侯官县,并入闽县。此后近200年间,闽县与侯官县继续分分合合,直至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李亶批准,改闽县为长乐县。两年后,长乐县复名闽县。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批准,将闽县再改称长乐县。很快,石敬瑭在第二年又将长乐县复名闽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宗赵炅(即赵光义)批准,分出闽县9个乡设置怀安县。
明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怀安县撤销,并入侯官县,前后共存世598年。
民国二年(1913年)3月,侯官县撤销,与闽县合并成立闽侯县,前后共存世707年。
民国二年(1913年)3月,闽县撤销,与侯官县合并成立闽侯县,前后共存世421年。
由于侯官县、闽县、怀安县一度在福州三县并立,也就有了三县洲的地名由来。三县洲位于福州市区闽江中洲岛上游1000多米远的江中心,北面与台江区苍霞洲的钓龙台相望,南面和仓山区的龙潭角相邻。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闽北洪水泛滥成灾,闽江下游田园、村庄多被冲毁,独在侯官县、闽县、怀安县交界处冲积成一个沙洲。于是三县农民争先恐后登洲插竿围地,引发械斗,三个县的知县各执己见,都说沙洲归本县所有。后由福州府将沙洲判为三县共有,三县之界就此划定,定名“三县洲”。
20世纪70年代,面积4.83公顷的三县洲被辟为江心公园,供市民游乐至今。
有史以来,介绍侯官县和闽县的史料较多,介绍怀安县的史料偏少。由南宋陈傅良等撰写,福州知府梁克家(状元)署名的《淳熙三山志》记载:
“望怀安,州西北二十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闽县画疆,不啻百里,户仅二万;吏患簿籍繁,征输远;请析(闽县)九乡,八千置。’初治芋源江北三十里。”
最后一句说的是,怀安县城最初设在芋源江北三十里,即今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附近。怀安县九乡分别是:敦业乡、感应乡、八座乡、灵山乡、侯官乡、承平乡、移风乡、积德乡、同乐乡。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州转运使丁谓奏移怀安县治于彼岸南台岛北端的石岜村,即今福州西郊建新镇淮安村,改“闽越亭”为县衙署。故《淳熙三山志》记载:“咸平二年,转运使丁谓奏移石岜,民便之。始广故驿为今治。”
自此,石岜称怀安,后改称淮安。怀安县治所在地,当年拥有居民13300户,热闹非凡。有明万历年间问世的《闽都记》记载为证,作者王应山(今福建省闽侯县博学之士)对石岜山开门见山写道:“在岜江滨,怀安县治在焉。……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坦平,其江汇五马、三洲之胜,山有越王亭。”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闽江上游水口盐仓曾移驻怀安县。
元代起,由于怀安县境内经常被闽江洪水冲刷,土崩地陷,耕地不保。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怀安县衙不得不将办公场所再迁福州府城子城坊(今屏山附近),以避洪水。
明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因为前一年全县粮食又遭洪灾歉收八成,怀安县百姓生计已经难以为继,只能撤销,并入侯官县,县衙所有官吏就地免职。清乾隆年间闽浙总督郝玉麟监修的《福建通志》记载:“(明万历七年)三月,裁怀安县,并入侯官县。”
细说起来,当年洪山桥尚未建起,怀安县就已砌成一座横跨闽江的大桥,至今江边还遗留有一个“大桥头”的显著地名,可证当年怀安县的交通发达、渡口商贸繁荣景象。从宋到元,怀安一直是福州城西北的重要通道,俗称“闽江北港”。难得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写有歌颂怀安古邑的赞美诗《晚发怀安》传世,也算给曾经繁荣的怀安乡亲一丝慰藉:
“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风水云已便,我行安得停?离樽枉群贤,独醪愧倾先。谈美不知倦,但觉江水清。”
而在怀安县撤销以后,福州大致以南街(今八一七路)为界,东面归闽县管辖,西面归侯官县管辖。
1912年5月,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
1913年3月,闽侯府改为闽侯县,闽县和侯官县建置取消。闽侯县治最初设在原福州府衙署内,即今鼓楼区鼓西路福建省地矿局大院内,后迁至福州市仓山区义序机场附近、闽侯县尚干镇、闽侯县螺洲镇。
至此,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古邑侯官、闽县和怀安三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湮没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可谓沧海桑田,白驹过隙。
《福建日报》(2023年10月4日 第04版:武夷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