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千年古桥“路通桥”
2023-10-0802-47-5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柳雁飞翔

1652405856244464.jpg

路通桥 叶诚/摄

  河是天成的,桥是人造的。福州古桥是我们祖先利用自然、运用智慧造福百姓的一种文化创造和积德行善的结晶,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古桥建设中的延伸,同时结合了福州地域文化的艺术意境,展现出福州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福州台江区的南公河口文化街区的路通河上,有一座二墩三孔由花岗岩石砌成的石构拱桥,名叫路通桥。据《闽都记》记载,“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桥边所立建桥石碑也明确写着:“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宋。”由此可见,该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

  路通桥建有二墩三孔,其桥面弧形如玉带,两端有石阶各十三级,桥上建有栏板、望柱、寻杖等构件。它南北走向,桥全长30.7米,两侧桥头宽约7米,呈喇叭状向中间收缩,到桥顶仅3.6米,桥拱中间大,两边小,桥墩底部设分水尖,分水三道。该桥的石雕工艺形态丰富,艺术精湛,尤其是它的石栏板制作工艺复杂,堪称古桥极品。它的桥栏板制作工艺为勾栏,与其他古桥相比更为凸显,其式样和图案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多年前福州石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这也成为路通桥最具特色的地方。据专家考证,这种形制的勾栏,在福州地区仅此一例,在福建省内至今也尚未发现与其相类似的桥栏板。路通桥年代久远,到了宋代又重建,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栏板均按宋代《营造法式》规制建造。

  在桥北头立有清道光乙丑年(1829年)修桥石碑一方,这块碑高2.76米,宽0.83米,厚0.17米。碑额横书:“路通古迹”,碑文有“盖闻路通桥建自唐贞观年间经程国公建造”等字样,据清朝《闽都别记》记载,这“程国公”即程咬金。相传程咬金当年来福州时,这里正闹饥荒。程咬金上奏朝廷,说夜梦神人指示要在福州河口造桥。唐太宗问:“要多少银两?”程奏:“此桥长,从桥头看不到桥尾。”太宗准奏,程就建了路通桥,余下银两赈济饥民。后有人状告程咬金欺骗圣上,于是,太宗派人察看,果然是桥头看不到桥尾。因为是拱桥,主拱高大,桥面像驼峰高耸,当然看不见桥尾。当地福州百姓为了感激程咬金,在桥的望柱顶部刻程咬金所戴的国公帽形状。当时福州流传一句民谣,讲的就是程咬金建路通桥的故事,其中二句为“水部蛤埕状元境,程国公起建路通桥”。可是,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唐朝开国大将程咬金从来就没有来过福州,至于为何他会出现在福州路通桥的故事中,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路通桥的北端有一座清代风格的庙宇,庙门上部有两块石匾,下方横额为“路通古迹”,上方竖额为“武圣庙”。此庙原名“路通庵”,供奉的是福州当地广泛信仰的“五帝”。庵内厅堂、戏台,木构完好、造型精美。庙宇石柱楹联刻记着附近十三乡群众崇祀史实。“武圣庙”如今是当地居民开展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路通桥、路通庵统称为“路通古迹”,已成为南公园历史文化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福州晚报》(2023年10月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