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摩崖石刻。
8日,福州市委专题会议研究摩崖石刻保护利用相关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摸清底数,积极开展保护性修缮;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实现永久保存;注重活化利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提升文保级别,建强专业队伍,使这项文化瑰宝永续传承给子孙后代。
昨日,记者采访福州市文物局等单位及相关人士,了解福州摩崖石刻分布、保护现状,以及背后隐藏的名人故事。
蔡襄“忘归石”题刻。
福州石文宝藏丰富
摩崖石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摩崖石刻专指人们在天然石壁镌刻文字的石刻,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泛指人们在天然石壁镌文、刻画、造像的石刻。
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大量写景抒情的崖书石文集中体现了我市的名人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昨日,记者从福州市文物局了解到,全市现存摩崖石刻文物171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7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石刻字体有篆、隶、草、楷、行书,形式有榜书、题名刻、纪游刻、记事刻、诗刻、祁福刻等。
五城区摩崖石刻有1045段,摩崖造像9处29尊,岩画2处6幅。其中,宋刻195段、元刻32段、明刻91段、清刻240段、民国时刻147段、解放后刻31段、疑刻309段。
鼓楼于山、乌山、冶山、晋安鼓山等处摩崖石刻较为集中:
鼓山现存摩崖石刻576段,篆、隶、行、草、楷等各体齐全,有蔡襄、李纲、朱熹、梁克家、赵汝愚等人手书真迹;
于山现存摩崖石刻110段,其中包括福州城区现存最早的宋代淳化五年(994年)吕文仲等人的摩崖石刻,兰花圃内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厘米,宽455厘米,共219字,是福州市内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
乌山现存摩崖石刻169段,黎公崖榜书题刻先阴后阳,前后相距200多年,是福州唯一的阴、阳并存摩崖石刻。
乌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记录历史
鼓山上赵汝愚的诗刻。
到福州旅游,登临鼓山一定必不可少。除了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外,大量摩崖石刻更是赋予了鼓山千古名山、文化名山的内涵。自北宋以来,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576段摩崖石刻,创福州摩崖石刻数量之最,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有着“东南碑林”之称。2001年,鼓山摩崖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鼓山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记录着一段宋代文坛的佳话,发生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宋代宗室右丞相、曾任福州太守的赵汝愚之间。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从江西来福州拜望好友赵汝愚(字子直),不料赵已调任四川制置使去了。朱熹思友遂写下:“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有趣的是,三年后,赵汝愚再度任福州郡守。他看到朱熹的题刻,读到“有怀四川子直侍郎”,油然而生“死生契阔”之情,遂在朱熹题刻旁边留下自己的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朱熹和赵汝愚在福州多次无缘相会,却用题刻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后来,朱熹又游鼓山,见到赵汝愚的题刻后深为感动,就取其中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镌刻在绝顶峰的石崖上,并注“晦翁为子直书”。
二人之间互留的摩崖石刻历经千年未湮可辨,不仅见证了这段发生在福州的“朱赵”深情,也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鼓山上像这样蕴含名人故事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如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以及郡守李拔登鼓山古道一路留下反映心境变化的石刻等。
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鼓山蔡襄游鼓山题刻、南宋李纲题刻、南宋“寿”题刻、施元长“喝水岩”题刻,乌山黎公崖榜书题刻,于山摩崖题刻之“金粟台”摩崖题刻等入选。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介绍,福州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点睛隽语,营缮叙事的铭文传记,还有保护环境的官府文告等。它们是探寻闽都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宽广的文化内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方合力保护摩崖石刻
上文介绍了福州摩崖石刻里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山摩崖题刻。还有一处则是瑞岩弥勒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塔岩山前岩,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被誉为“江南第一佛”,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进行福州市石窟寺专项调查时,在这里有了新发现——瑞岩摩崖造像。瑞岩摩崖造像位于瑞岩弥勒造像北约50米,造像有3处,分别是观音摩崖造像、华严三圣佛摩崖造像及九仙君摩崖造像。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以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员为主体的福州市石窟寺专项调查队在120多个日日夜夜里,足迹踏遍福州市六区六县、高新区,实地对福州的石窟寺(摩崖造像)进行“大体检”,进一步摸清了福州石窟寺(摩崖造像)的家底。调查成果为全面掌握福州石窟寺(摩崖造像)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摩崖造像)的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要基础。
除了文物部门对福州摩崖石刻调查和保护的重视,相关部门、摩崖石刻专家、金石爱好者也为摩崖石刻的保护倾注了心血。
在福州研究摩崖石刻,一定绕不过文博研究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黄荣春。自1983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黄荣春就不断抄录摩崖石刻,关注福州摩崖石刻的保护状况。考察中,爬险峰、登峻岭、越崇山、攀悬崖,成了黄荣春的家常便饭。经过十几年的勘查、考证和整理,1999年黄荣春编写出版了《福州摩崖石刻》一书。这本书记录详实、图文并茂,精准囊括了福州大部分摩崖石刻,被福州金石爱好者奉为圭臬。此后11年,在福州金石爱好者的帮助下,黄荣春又发现了大批摩崖石刻,出版《福州摩崖石刻·增订版》,进一步扩充了福州摩崖石刻的宝库。
“我最近在编写《闽都考古录》,计划介绍新发现的摩崖石刻。看到越来越多的民间爱好者自发研究摩崖石刻,看到文物部门对摩崖石刻的重视逐年增强,我感到特别欣慰。”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黄荣春告诉记者。
《福州十邑摩崖石刻》《鼓山摩崖石刻拓片百幅精选集》《冶山摩崖石刻新编》……越来越多有关福州摩崖石刻的研究书籍相继面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金石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摩崖石刻被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呵护。
(记者 管澍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3年10月11日 A08版 今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