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珍宝
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属清廷专设的轮船制造、轮船水师海防、轮船制造与驾驶专业教育机构,集教育、工业、军政为一体。
船政结出了近代中国的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近代海军建设等丰硕成果,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诸多第一,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开了许多历史先河,在努力探索与积极推动近代中国法治进程上,同样有很多值得圈点之处。
一
船政的创办者左宗棠、沈葆桢和继任者们成为近代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法治思想并具有法治意识的开明官吏。他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管理、人才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或萌生了西式法治思想。沈葆桢曾写过《居官圭臬》一书,从古今治乱得失的高度,提出吏治的重要性和道德准则、法律原则,提出做官的标准、法度。左宗棠和沈葆桢的法治涵养从船政征用土地和环境保护上可见一斑。
船政获得清政府批准后,即着手征地。左宗棠经实地踏勘,决定征用马限山下几乎是中岐乡的全部民田,总面积328多亩。考虑到征地后乡民必须另谋生路,船政给出的征地价格十分优越,每亩地购价55两银,是当时市场价的数倍。1866年,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后,因船政建设所需又增加征地,考虑到农民出售土地后的未来长久生计,专门辟出了一条与船政生产厂区邻近的道路,两侧建设商铺,供乡民从事经商贩运,出售各种商品、食物,同时也解决船政官员、工人的日常生活所需,这条官方用心建设的商业街被称为官街(今福州马尾区的马尾镇老街)。
当时马尾毗邻船政的中岐山、婴脰山、马限山重峦叠嶂、森林茂密。船厂建成后,开始在山中伐木造船,船厂附属的铸造、轮机、拉铁、锤锻等10数家工厂每天生产、生活也要烧掉大量木材。1871年夏季,沈葆桢出巡,路经婴脰山时发现,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岗已变成荒坡秃岭,沈葆桢发现后顿觉倘若林木伐光、生态失衡,船厂将面临水土流失的威胁。他立刻召集船政衙门官员商议保护山林、改善环境。最后议妥四项决定:一是设立“林务处”,负责审批造船等公用木材砍伐以及组织植树造林;二是各工厂冶炼、锻造生产以及家属区、当地居民餐厨用火不得在“船政官界”碑界定地域内砍伐树木;三是调集百余兵勇组建“护林执法队”,严查周边百里山林的滥砍滥伐;四是定出法规,将法规以“船政大臣示”的名义刻成石碑,立于进山入口。碑文如下:“山上竹木,栽植多年,不准砍伐,无论军民人等,如敢不遵约束,私行砍取,许即指名禀究,定即从重惩办。”1994年1月,福州马尾港出土一块“船政大臣示”石碑,“法规”碑文清晰可见,为古人碑刻法规,保护山林提供了珍贵实据。
二
船政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窗口之一,采用西方近代科技,引进西方人才,仿效西方在工业、教育、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理念、措施,发展民族工业,开展造船、教育,举办洋务新政。
船政突破传统的衙署管理机制,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以新颖的中西结合的管理模式,设立了以船政大臣为核心,中方“提调”与西方“洋监督”为左右臂的独特的组织机构——船政衙门,开创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先河。
船政是近代中国最早采用合同管理聘用外籍人员的机构,左宗棠认为“洋人共事,必立合同”,合同明确规定了外国人员必须接受船政大臣的领导和管理,约定了服务期限、义务与纪律、权利等,坚持“能用洋人而不为洋人所用”的“权操诸我”国家主权原则。
船政制定的《求是堂艺局章程》,相当于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近现代制度和法规的体现。现在仍有许多高校研究《求是堂艺局章程》,学习这种依法治校的方法。
船政制定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罗零标高,从1866年至1896年历时30年才最后确定,一直作为航海、水文、导航的国际标准,与法律标准异曲同工,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在使用。
船政轮船水师制定的《轮船训练章程十二条》《轮船营规三十二条》,对舰员的选用、训练、各舰的定期换防等进行规定,是中国近代海军规章条例的雏形。
三
船政在海事救援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总结船政海上救助经验后,为使海上救助做到有章可循,经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奏请清廷,于1876年6月18日(光绪二年五月二十七日)颁行了《救护洋面遇险船只章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海难救助法规,比1910年国际间订立的布鲁塞尔海难救助公约早30多年。
船政十三厂的厂工设有考工册,每日早、午赴工,由东西考工所、艺圃员绅处领执腰牌进厂,再由各厂员绅逐个点名后进厂。遇有患病者告假,先由考工所、艺圃员绅与各厂员绅互相知会于考工册内,后盖患病告假戳。
船政对上工时间有严格规定,为便于安排人员作息时间,在洋员办公所屋顶置放钟表及通往江岸安放一架自鸣钟。这种由制度来管理员工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设立保甲发审处,管理附近厂地保甲、厂中工匠滋事犯法,均归讯明、录报;中岐马尾附近厂地和开烟馆、妓寮聚赌犯法案亦由其报明、督办,并派员专办。
沈葆桢感受到要全面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派遣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以“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经清廷批准,1877年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制定船政留学生管理制度《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截止到辛亥革命,船政一共派遣了107位毕业生到各国留学,其中学习法律相关专业的就有严复、魏瀚、陈季同、罗丰禄、王寿昌、柯鸿年等等。
船政学子严复,我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的《法意》(即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促进了国民法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近代化。
《福州晚报》(2023年10月27日 A15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