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荣春
陈辉等乌石山题名
福州摩崖石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福州历史名城的组成部分,以石刻文字记载福州的历史。福州摩崖石刻数量有多少?本文略述其大概数量及相关问题。
2011年拙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记述福州五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内的摩崖石刻1476段,其中现存1160段,佚失316段;还查得岩画2处,摩崖造像12处。现存摩崖石刻中有宋刻198段、元刻33段、明刻101段、清刻250段、民国题刻147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92段、疑刻339段。本书出版已经12年,摩崖石刻研究者又发现一些旧刻和一些新刻,使各地摩崖石刻统计数字有所增加,如乌石山新增加15段,鼓山增加21段,冶山增加4段,北郊象山增加7段,其他地方略发现旧的或增加新的摩崖石刻。福州原五城区摩崖石刻总数达1523段以上,其中现存摩崖石刻超过1207段。
福州辖县(市、区)摩崖石刻约700多段,据有关书籍记载:福清市183段(林秋明《福清题刻》),连江县213段(连江政协文史委《连江摩崖石刻》),罗源县63段(黄新强《罗源文物》),长乐73段(《福州十邑摩崖石刻》),永泰50段(《福州十邑摩崖石刻》),闽侯21段(《福州十邑摩崖石刻》),闽清18段(《福州十邑摩崖石刻》),合计621段。实际超过此数字,如永泰县,2009年由市政协资料委员会编、笔者主编的《福州十邑摩崖石刻》采用有关人员提供价值较高的50段摩崖石刻,但指出永泰摩崖石刻有100多段,该县摩崖石刻具体数字有待考证。
福州辖县(市、区)各地在诸书出版后均有新发现,福州原五城区和辖县市区合计约有2200多段摩崖石刻。
福州市区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乌石山、于山、冶山,以及市郊象山等地,下面简述此五山的摩崖石刻数量及相关情况。
乌石山摩崖石刻
邻霄台“寿”字榜书题刻
自唐代以来,不少名人墨客在巉岩怪石、奇观景点留下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据笔者实地调查和查阅方志记载,乌石山先后有唐代将作监李阳冰;宋代丞相李纲、赵汝愚、梁克家,参知政事郑性之、孟庚,端明殿学士许应龙,理学家陈襄、朱熹、黄榦,状元毕之进,屯田员外郎刘蒙伯、湛俞,福建按察使张汝贤,福建路抚谕使胡世将,福州知府柯述、李上交、程师孟、王镕、王逵、张徽、温益、程迈、叶棣;元代平章政事朵儿只班善卿,闽海道肃政廉访使赵文昌,恒国公焦德裕;明代首辅叶向高,刑部尚书林聪,户部尚书马森,都御史林廷玉,云南巡抚薛梦雷,册封琉球国使节郭汝霖;清代前侍御史萧震,郡守李拔;民国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等人的摩崖石刻。
2011年笔者编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记述乌石山摩崖石刻299段,以及3处摩崖造像。其中现存摩崖石刻169段,佚失摩崖石刻(简称佚刻)130段。现存摩崖石刻中有宋刻40段、元刻19段、明刻28段、清刻24段、民国石刻2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3段、疑刻53段。历经12年,乌石山又发现15段摩崖石刻,1段佚刻失而复得,已发现乌石山摩崖石刻达315段,其中现存186段,佚刻129段。现存石刻有宋刻41段、元刻19段、明刻29段、清刻25段、民国2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段、疑刻59段。佚刻128段。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石山摩崖石刻中值得关注是被定为唐代的2段题刻,即李阳冰篆刻和黎公崖榜书题刻。
李阳冰篆刻是福州最早的摩崖石刻,原在华严岩旁,20世纪70年代被毁,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按馆存的拓片重镌在清泠台右上侧。南向。摩崖高365厘米,宽170厘米。正文、落款均为小篆,旁款楷书。纵5行。字径13~14厘米。文:“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住持僧惠摄。”
般若台,原在华严岩左,昔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故名。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李白从叔。李白死后为其编诗集并作序,官至将作监,工篆书。《退庵金石书画·跋》记载:李阳冰足迹未至福州,此殆从他处所书寄来。《乌石山志》云:“‘住持僧惠摄’,楷书五字。乃重修李篆时所勒。”《闽都记》《闽中金石记》等方志均把李阳冰《般若台记》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记》、丽水(一作镜水)《忘归台铭》称为四绝。此刻虽为1982年重镌,仍是福州诸摩崖石刻中遗存最早的名人笔迹。
黎公崖榜书题刻202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名录把黎公崖榜书题刻定为唐代题刻,其文:“唐。黎公崖榜书题刻。”事实黎公崖榜书题刻是明代石刻,非唐代题刻。
黎公崖榜书题刻在幞头石,今称黎公崖,刻在元代陈石道的题刻上,西向。摩崖高约400厘米,宽220厘米。楷书,字径63厘米。文:“乌石在,黎公在。”字为阳刻,郭柏苍《乌石山志》记载:“乌石在,黎公在”石刻为“嘉靖初磨镌”。黎公,即黎鹏举,字冲霄,合肥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官指挥佥事,率水师在闽江大破倭寇,后人镌刻此文并建亭祀之。
陈石道题刻的摩崖高约400厘米,宽220厘米。楷书,纵6行,字径12厘米至3l厘米。文:“天□□□□□毕臣礼我全闽元帅之仁,邦人德之,镌崖纪绩,□□□□□难□此。至元□□侯官宰陈□□石道。”题刻部分文字被明嘉靖初新镌的“乌石在,黎公在”六字覆没。黎公崖榜书题刻为阳刻,底部文字为阴刻,元明两段题刻阴阳组合较为罕见,黎鹏举又是抗倭英雄,此处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自2012年以来石刻研究者又在乌石山发现10多段摩崖石刻,新发现题刻有三种:
1.被列为佚刻又重现的题刻(1段)。明代林聪等题名被拙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列为佚刻,2021年因景观保护修复,把覆盖题刻的建筑拆除,使石刻文字重见天日。
林聪等题刻在绝顶金刚迹东。楷书,纵9行,字径16.5厘米。文:
成化癸巳九月九日,都察院右都御史、致仕林聪季聪,同福城耆英、广东按察司副使张文从周、贵州按察司佥事李叔义文宜、光禄寺寺丞潘东孟阳、云南布政左参议王英孟育封、户部员外郎黄稺孟仁、温州府知府邵铜振声、抚州府同知丘鉴仕辉、临川县知县姚洪志大,怀庆府孟县儒学教谕李忠思诚登高至此。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时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恐生变,请得减免。英宗复辟,拜左佥御史,出赈山东饥,救活饥民45万人。擢右副都御史、捕江、淮盐盗。成化十三年(1477年)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2.部分文字被覆盖,现露出全文(1段)。陈辉等题名在邻霄台附近金刚迹东,南向。摩崖高230厘米,宽330厘米。楷书,纵16行,正文字径15厘米。旁款字径8厘米。文:“贵州佥宪陈辉伯炜,云南参议王善师舜,水部主事郑文季友,南康太守刘麒伯祯,监察御史罗泽宗本,林文秩礼亨、弟审理文秸嘉亨,选部主事洪英实夫,金部主事陈复鼎初,张衍理文,光禄署丞林生子仪,翰林修撰陈枨叔刚,刑科给事中姚铣孟声、弟銴□文,本府学教授陈从景著,福州中卫百户朱成克诚,进士廖伯牛师冉,郑亮汝明,儒士戴侃宏龄,释性源。宣德甲寅仲春望日同觞咏于此。嘉靖壬戌年水陆征倭有功、升授本卫所、世袭千户、历任掌事五世孙男朱忠万历丙申年仲春吉旦重咏于此立。”
刻文原大部分被覆盖,仅露出20字,2021年景观修复时刻文全貌露出,遗憾是已被毁66字。
林文秩,字礼亨,怀安人,少获禾于田,遇雷击,旁有击死者,恬然不惧。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改庶吉士,拜监察御史,巡按南畿。宣德末擢山西按察副使,进按察使,有告平阳王文简妖言惑众者,连及三百余家,文秩力为辨释,存活几千人。弟文秸,字嘉亨,与文秩同榜进士,并为庶吉士,拜王府审理,改岳州府通判,为政简约,以抚为主。为云南考试官,有腰黄金数十两求登荐书者,文秸拒绝之,著有《梅湖稿》。毁掉文字抄录于郭柏苍《乌石山志》。
3.新发现摩崖石刻(15段)。2021年景观修复时新发现较有价值的是清代游学诗等榜书题刻。游学诗等题刻在邻霄台,字仰天。摩崖高176厘米,宽120厘米。纵5行,正文草书,字高126厘米,宽73厘米。旁款隶书,字径7厘米。文:“寿。光绪七年十月,长乐游学诗、林春培,昆明钱受益,同邑张效宽游此。读唐宋以来名人石刻,兴致超越,镌此为石林寿,善化章寿彝偕弟宪。”
游学诗,长乐人,福建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第一届毕业生。章寿彝,字伯和,湖南善化人,工书画,善篆刻,精镌碑版,书宗郑燮,画学陈伯阳,少游日本习艺事,能以木制纺织机器。
此外,摩崖石刻研究者又先后发现14段摩崖石刻,其中有疑刻6段:“醉石”“忘归”“登云石”“清风洞”“第一山。乐善人皆佛,无求我亦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刻8段:“洒然”“川流不息”“一见大吉”“招财进宝”“毛泽东诗词”“乌石山”等。
李阳冰篆刻
鼓山摩崖石刻
鼓山灵源洞摩崖石刻
鼓山有二种称谓:大鼓山和鼓山。大鼓山是鼓山风景名胜区辖地,包括鼓山、鳝溪、磨溪、鼓岭、凤池白云洞。大鼓山辖区共有摩崖石刻733段,其中现存674段,佚刻59段。
鼓山摩崖石刻仅指鼓山主峰及凤池白云洞一带的摩崖石刻,不包括鼓岭及鼓山山麓的鳝溪、磨溪的摩崖石刻。宋代以来,不少仕宦游客在绝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达摩洞十八景、石磴路旁、舍利窟等地摩崖刻字。鼓山已发现摩崖石刻686段(现存629段,佚失57段),以及2处摩崖造像。现存的摩崖石刻中有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2段、清刻178段、民国石刻103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53段、疑刻163段。现存题刻留名的有宋丞相赵汝愚、李纲,参知政事真德秀、常挺,吏部尚书张镇,工部尚书胡榘,状元、礼部尚书黄裳,理学家朱熹,书法家、福州知府蔡襄;元平章政事朵儿只班、恒国公焦德裕,福建行省郎中王翰,右榜状元薛朝晤,闽海道肃政廉访副使郑至;明吏部尚书王翱,巡按关中、福建李元阳,册封琉球国使节郭汝霖、陈侃,状元龚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颐、屠侨、徐乾健,镇守福建太监陈道;清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佟国鼏、黄国材,太师太傅陈宝琛,福州将军成基、长庆,船政大臣沈葆桢,四川总督苏廷玉;北洋军阀孙传芳;民国总统蒋介石,师长卢兴邦、吴威,旅长陈国辉,海军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以及郭沫若、卢嘉锡等人。佚失摩崖石刻题名的有宋丞相郑昭先、明工部尚书林庭木昂、清副都统王应虎等人。
鼓山摩崖石刻与千佛陶塔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蔡襄游鼓山题刻、南宋李纲题刻、蔡襄“忘归石”题刻、南宋“寿”题刻于202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
新发现鼓山摩崖石刻21段:
千佛庵魏杰“狮子窝”、十八景卸甲岩附近魏杰“深谷逶迤”、天镜岩“天镜岩洞”、海音洞“南无阿弥陀佛”、白云洞新刻7段摩崖石刻、凤池石鼓岩附近“古塔石”等。
于山摩崖石刻
吕文仲等于山题名
自宋代以来,不少官宦墨客在于山鳌顶峰、狮子岩、舒啸台、廓然台、戚公祠边、金粟台等地留下珍贵的摩崖石刻。据实地调查及方志记载,于山摩崖石刻共有167段,其中现存110段,佚刻57段。现存石刻中有宋刻32段、元刻2段,明刻22段、清刻12段、民国石刻8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17段、疑刻17段。在石刻中有宋参知政事元绛,少府监丞吕文仲,吏部尚书吴正仲,礼部侍郎陈晋之,福建转运使张宇、张徽,福州知府李上交、程迈、程师孟、张劢、薛直老,理学家陈襄;明兵部尚书林瀚,工部尚书林廷选、林廷木昂,礼部尚书方席书,都御史林廷玉,镇守福建太监尚春、罗龠、陈道;清闽浙总督李率泰、三宝、张师诚,郡守李拔;民国十九路军将领丘国珍、翁照垣等人的题名或笔迹。
福州现存最早摩崖石刻是于山鳌顶峰吕文仲等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题名。西南向。摩崖高60厘米,宽52厘米。楷书,纵5行,字径6厘米。文:“淳化元年五月同游五人:吕文仲、卫克明、李昭瑀、元仁浦、王之问记。”
吕文仲(?-1007),字子臧,歙州新安人,南唐进士。入宋历少府监丞,参与修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迁著作佐郎,曾出使高丽,时任巡抚福建,后迁著作郎,充翰林院侍读学士,改刑部侍郎、充集贤院学士。淳化元年(990年),为北宋纪年,由于乌石山李阳冰题刻是1982年重刻,为此,此段是福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于山、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山摩崖石刻之“金粟台”摩崖石刻于202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
金粟台是一块巨石,在于山北坡。巨石上有金粟台榜书题刻,北向。摩崖高189厘米,宽67厘米。篆书,纵1行,字高50厘米,宽35厘米。文:“金粟台。”明何乔远《闽书》记载:“金粟台。台,宋郡守程师孟取王氏塔中所塑金粟像名,后守元绛,篆‘金粟台’三字于石。最后,绛侄积中为守,绘金粟像台侧。”郭柏苍《竹间十日话》云:“金粟台,篆书,一尺七寸,嘉祐间知州元绛书。”元绛,字厚之,钱唐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叛岭南,绛平叛有功,迁工部郎中、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嘉祐七年(1062年)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拜三司使、参知政事。后罢知颍州,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谥章简。金粟台还有宋江公著等题名、叶彦成等题名、何谊直等题名、陈晋之等题名、吴正仲等题名、张用彦等题名、程迈等题名,以及政和五年残刻。
泉山摩崖石刻
冶山,又名泉山、将军山、城隍山、王墓山,在福州鼓楼区屏山南侧。山上有欧冶池,相传春秋时欧冶子在此铸剑故名。闽越国东越王余善在反汉失败后退守南泉山(今冶山),因此宋梁克家《三山志》引用《汉书·朱买臣》记载:“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唐刺史裴次元在山南辟球场,并建球场山亭。山有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台路、天泉池、玩琴山、筋竹岩、枇杷川、登山冈、桃李坞、荻芦坞、芳茗原、山阴亭、含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亭、筫筜砌、八角亭、椒盘石、白土谷等胜景。拙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记述泉山摩崖石刻有55段石刻。在现存的53段摩石刻中多为民国题刻,较出名的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国府主席林森、海陆军大元帅王士珍、海军总司令杨树庄等人的题刻。石刻集中在山巅,西侧山坡也散落一些摩崖石刻。2018年到2022年12月,春秋园对冶山施工中先后发现“芳茗原”“雉梁”“红蕉坪”“耀星岩”4段题刻,使现存冶山摩崖石刻为57段。
黎元洪等冶山题刻
象山摩崖石刻
象山在新店镇岭下村北,海拔194.6米。山南麓有青玉涧,涧边有仙人洞,在洞前有一处摩崖造像和清代盐商魏杰等10多段摩崖石刻。拙著《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记述11段摩崖石以及三字擘窠大字“福”“禄”“庆”。福禄庆榜书位于溪涧边,南向。在三块相邻的岩石上有3段摩崖石刻,即每石各刻一大字,字径分别为253厘米、273厘米、270厘米。文:“福、禄、庆。”
2021年,十九先生在象山福禄庆三字的“庆”字左下角边发现“槐京包帚书”五字题刻,楷书,字径约10厘米。槐京,青阳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有文名,善大书,官至殿中丞。包帚书,《庐山历代石刻》对包帚书解释“既言包帚,则非一般毛笔,或扎帚而书”。福禄庆三字组合题刻是福州已发现最大面积的宋代摩崖石刻。村民传说附近还有一“喜”字,但无从寻觅。当地群众流传一顺口溜:“两座山,这边山,那边山,杨梅还着(要)担(挑),喜字能找到,金银凭你担。”“两座山”指岭下村周围的象山和白毛猪山。此外,十九先生又发现“仙翁禅室”“散珠”“陈公清流之泉”“元仙洞府”“宝华山”“一溪云”等7段摩崖石刻。
福州新发现的摩崖石刻大多数是由方杰、林强、陈元春、十九先生提供的,特此表示感谢。
槐京象山榜书题刻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3日 A12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