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鼓山听水斋遗址修缮完成 两方摩崖石刻见证末代帝师陈宝琛的故事
2023-11-1210-39-34来源:福州晚报

1699843568989072.png

修缮完成的听水斋。

1699843590110709.png

“听水”摩崖石刻。

1699843606199165.png

陈宝琛为两名胞弟所作诗刻。

  “听说末代帝师陈宝琛在鼓山上的听水斋修好了!”近日,鼓山听水斋(遗址)修缮完成的消息,引起了福州许多文史爱好者的关注。

  昨日,记者探访了修缮一新的听水斋(遗址)。

  文物部门修缮鼓山听水斋

  听水斋位于鼓山涌泉寺喝水岩下方,由陈宝琛于1887年修建,原先为石质船形建筑,历经100多年,原建筑已不复存在。

  “历史上这里应该经历过3个时期的变迁,到本世纪保留了立柱架空式的水泥砖混建筑,外形还是船的造型。虽然听水斋不是文物,但因为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不久前文物部门对这里进行了修缮。”市文保专家阮章魁说。

  记者昨日看到,从喝水岩下方石梯往下走二三十米,便可看到山谷里的听水斋。它远看如一艘山涧中的小船,一层架空,二层前面露天部分形似船头,后半部分有一间砖混建筑的屋室,房子和屋面已重新修整,二层栏杆也进行了加固。

  “听水斋(遗址)”指示牌上写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末光绪年间太子太傅陈宝琛罢官居乡后所修。建筑形似石船,上下两层,可听水声潺潺,故名。东向高岩上,刻有陈宝琛大字楷书“听水”,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

  阮章魁告诉记者,此前台风过境福州后,他特意登鼓山来到听水斋。因雨量充沛,喝水岩的水流经此处,在船头位置的岩石处拐了个弯,站在二层的船头位置,有一种在船上乘风破浪的感觉,让人不禁感叹前人的智慧。

  系陈宝琛

  谪居福州时所建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螺洲(今仓山区螺洲镇)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宝琛自号听水居士、听水老人,可见“听水”是他的一大喜好,也道出了他与听水斋的故事。

  38岁前的陈宝琛仕途一帆风顺,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参与草拟诏书、敕令等中枢机要事宜,得到朝廷重用。1885年是个分水岭,清政府认为陈宝琛在中法战争中“荐人失察”,降5级调用,家居福州近25年。

  在福州,他陶醉自然,筑楼建斋,修身养性,吟咏不已。鼓山听水斋,正是1887年陈宝琛在灵源洞下喝水岩循溪寻到之所在。

  新修好的听水斋遗址旁,新描红了摩崖诗刻《听水》,落款处标注为“丙戌六月,逃暑入山,就晏师坐处结一小寮,得八十字。弢奄”。

  听惯田水声,时复爱泉响。

  循崖临窈深,入崦息夷敞。

  老禅风烟寥,枯涧草木长。

  活活隔岭流,日夜遂孤往。

  僧闻试函笕,我倦借轩榥。

  危滩梦中遥,连雨心上爽。

  独寐惭人宽,六凿谢天养。

  以兹傲愚溪,西亭在乡壤。

1699843639861490.png

蔡襄的“国师岩”题刻。

  诗中最后一句的“愚溪”,为柳宗元贬谪柳州时的居处,柳宗元曾作《八愚诗》以自嘲讽世。陈宝琛以此自比,透露出胸中的不平之气。

  听水斋建成后,陈宝琛作《鼓山灵源洞听水斋记》一文记事抒怀。他不解神晏禅师坐禅,为何厌恶水声而叱之,使水改道(喝水岩的由来)。陈宝琛喜欢的就是水声,于是“因岩为楼”,与其弟叔毅读书其中,“寒暑昼夜,备诸声闻,洗心涤耳,喧极生寂”。

  陈宝琛善诗,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他以听水斋为题,写了不少诗。

  两处听水斋

  见证陈宝琛“朋友圈”

  在听水斋前的坐石上,有另外一处摩崖石刻:

  石氏好兄弟,

  雁行来水斋。

  长如拄杖立,

  少亦听琴偕。

  离合那可料,

  扶携兹自佳。

  维摩长一榻,

  风雨若为怀?

  这是1893年,陈宝琛胞弟叔毅(陈宝璐)和墨樵(陈宝瑄)来听水斋时,陈宝琛作的诗。

  除了听水斋的山水治愈着陈宝琛之外,亲朋好友也进山听水,烹泉煮茗,赋诗述怀。

  听水斋建成后不久,1887年,陈宝琛邀好友、致用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谢章铤同住听水斋。这次鼓山小住,陈宝琛在其所著《沧趣楼诗集》留下了三首诗作,题为《七月望后陪谢枚如丈山居》。谢章铤也作了《秋初伯潜邀过石鼓听水楼》三首唱和。

  除了谢章铤之外,来访的还有从赣来闽的寒庐七子之一的易实甫,来听水斋次数最多、写诗也最多的叶大庄,把听水斋当成避客所的船政大臣裴荫森等人。

  记录这些与亲朋好友往来于听水斋的故事最密集的,是陈宝琛于1902年写的《听水斋杂忆》14首。这些诗文忆及十余年来与听水斋相关的人与事,牵连着亲情、友情,牵扯出家庭的变故、诗人的感触。

  有人为听水斋写了一副对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这准确地概括了陈宝琛身处听水斋的心境,这副对联现在可以在听水斋一层的石柱上找到。

  鼓山上,大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题刻广为人知,他的另外一方巨幅石刻“国师岩”,就位于听水斋一层的岩壁上,感兴趣的市民游客不妨去看看。

  除了鼓山听水斋,陈宝琛还在永泰小雄山王用文“友石山房”旧址上,筑了听水第二斋,成就了他与同为同光体闽派扛鼎诗人陈衍的一段佳话。

  1913年,陈衍去方广岩游玩,此前一夜宿听水第二斋。陈衍很幸运,去的那天雨量很大,在听水第二斋看到了壮观的瀑布,“瀑长十丈而强,广丈而俭,厚如之”,相比之下,“弢庵卜筑数年,来游无数,如斯巨观所未曾有,来而不逢甚雨,甚雨又不得来也”。

  游后,陈衍作《小雄山观瀑记》,把文章寄给已经远在京师的陈宝琛。陈宝琛触景生情,写下“此景在山常梦见,却输归客独凭栏”的诗句回应陈衍。

  据说1922年前后,何振岱也曾宿听水第二斋,作《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何振岱是陈宝琛的好朋友,也是陈宝琛晚年的代笔者。陈宝琛晚年事多,应酬文多请何振岱操刀。

  1909年,61岁的陈宝琛奉召入京,恢复原职,后又担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见证了清王朝的没落。1935年,87岁的陈宝琛病逝,归葬福州。

  (记者 管澍)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