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的福州南门
福州市建城史已达2200多年,最早的城叫冶城,建于汉高祖5年,即公元前202年。冶城的城址在今城的东北隅,建于冶山、欧冶池周围。晋朝嫌冶城狭窄,在屏山南,鼓楼至东街口一带建了子城,唐末王审知又扩城,建了罗城,将子城包在其中。至五代梁开平年间,又在罗城南北增筑月牙形的夹城,将屏山、乌山、于山都圈在内,这就形成了福州城的大体规模。
清末的福州南门
眼前的这帧照片,呈现了福州城南门雄伟壮观的景象。照片的近景,似是道教的高爷庙,远处为于山白塔及山中真龙庵、大士殿的轮廊。白塔与高爷庙之间的南门城楼特别引人注目。她是在王审知筑夹城南门——宁越门旧址上建起的。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前有两翼楼。正南还有一楼,被翼楼视线所遮。整个南门形成瓮城,市民皆由翼楼的城门进出,南门雄伟挺拔、美轮美奂,高耸于其他建筑之上。
南门西则,可见一道城墙,现在的地名仍叫城边街。南门曾遇灾毁坏,此楼是道光年间重建的。
南门以内,市井繁华,古代民居建筑的风火墙,形成了万千曲线,犹如万顷波涛,赋予古城一种特有的美感。
二、镇海楼
镇海楼雄踞在屏山之巅。这是福州古城的北城门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
镇海楼
此楼始建于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式,又称样楼。此楼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约二十余米,古时,为海舶昏夜入城的标志,楼上祀真武帝君(即玄武,是北方之神)。1943年,原国府主席、辛亥革命元老林森在重庆遇车祸逝世,为纪念他,此楼经兴修后改为林森纪念堂。此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是西湖的借景之一,可惜在文革中拆毁了。该楼在城市规划中予修复。登此楼全成景色可尽收眼底。
楼前右侧,有七星缸,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筑此楼是寓挹北斗之水以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
中国有三座著名的镇海楼,这是其中之一。另二座,一在杭州,一在广州。
三、员山水寨
员(员与圆通用)山水寨,位于马尾东面江中的小屿上,是海防要寨。照片所示正是水寨潮江口处。如今寨堡已不复存在了。
水寨南面隔江是洋屿水师旗营,东北面隔江与闽安镇对视。那时,闽安镇设有副将把守,水寨属清督标水师汛。通过员山水寨就可将闽安与洋屿绾结在一起,在大江上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锁链。
员山水寨
从照片上,可见依山筑垒,城垣盘山而上,山顶架有火炮,砥柱中流,坚不可摧。18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由于腐败的清朝廷持不抵抗政策,竟让法国军舰,从海口驶入马尾,突袭福建水师,由于许多要寨、炮台,炮口皆固定朝外,员山水寨的作用也难以发挥,致使法舰能安然逃出江口。至今思之,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四、金刚腿
金刚腿位于闽安镇对岸,长乐航城镇石龙山麓。此外一巨大石梁从山体中伸向江面,大石梁空悬于江面上,似一天然石桥,然而更酷似金刚力士着靴的巨腿。靴底贴江,靴尖微上翘,绝非人工所能造就。
德国人于1899年7月16日拍摄的金刚腿照片
金刚腿恰处于淡水与海水的分界处,上游为淡水,下游为咸淡混合区。此处江面较宽阔,洪水难以淹没靴底,人们视作洪峰高位的标志。
金刚腿与闽江口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金牌、草荐、凤窝计七景,金刚腿是七景中最为神奇的一景,腿上有萨镇冰的题刻:“金刚濯足。”这帧百年前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金刚腿原来的风貌。
五、清代陈若霖墓地牌坊
陈若霖墓位于仓山区盖山北园山头岭小阜的东麓。在墓的神道前,立有一座石砌牌坊,四柱三楼式,用青石制作,雕刻精美。墓前有池一泓。
一个官员墓地的凯旋门(陈若霖墓地牌坊)
陈若霖墓由三合土与石板砌成,有三层拜埕,封土前的青石墓碑,刻有楷书“清大司寇望坡陈公墓。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冬十一月二十二日立”。封土后有三合土围屏。墓碑前有石供桌,墓裙有青龙浮雕。
最高一层拜台前的石阶旁有青石制的抱鼓石一对。两侧石栏板上,分别刻有:“前冈卧虎”“后阜张屏”八个大字。第二层拜埕有青石狮一对。墓前原来还有石翁仲及石虎、石羊、石马等石象生,可惜已被人毁坏。墓室亦在60年代被人撬开过。该墓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过。
陈若霖(1758—1832年),字宗觐,一字望坡,曾任刑部尚书,所以墓碑刻有“大司寇”的称谓。陈若霖为官较廉正,能秉公执法。福州民间还依据传说,编成闽剧“陈若霖斩皇子”,妇孺皆知。其孙即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曾意丹/文)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七 福州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