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军休干部口述历史|曹政发:枪林弹雨中勇救伤员
2023-11-2905-42-53来源:福州日报

福州军休干部口述历史⑦ 从看护员、卫生员到军医

曹政发:枪林弹雨中勇救伤员

461075_af3e24ea-c343-465c-bc3e-10d6b216c9f5.jpg

曹政发讲述自己的参军经历。本报记者 池远摄

  人物档案

  曹政发,男,1931年12月出生,1946年9月入伍,1947年9月入党,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苏北反扫荡战役等,荣立三等功5次。现为福州市凤山军休所军休干部。

  1946年7月,即将上中学的我和三四名同学结伴到江苏泰州千佛寺附近,想先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看到校门口挂着“保田保家乡”号召青年参军的横幅后,我便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与另外一名同学杭德元参军入伍。

  作为家中的老幺,父母自然极力劝阻时年仅15岁的我参军,但我铁了心要参军卫国。由于家中物资匮乏且岁数小,当时的我身体比较单薄,个头甚至还没有枪高,无法加入作战队伍。但因为我念过几年书,有点文化,就成了一名负责照看伤病员的看护员。

  从看护员到学员、见习生,再到卫生员,我在枪林弹雨中争分夺秒照看伤员、抢救伤员。

  1947年1月,我所在部队的侦察员受伤。恰逢战事紧张,常有国民党部队武装侦察,随时准备发动进攻。我带着伤员原地修整,既当卫生员,又当侦察员,不分昼夜趴在树顶,警戒可能出现的敌军。最终,在百姓的掩护帮助下,我辗转一周才带着伤员赶上大部队。我时常这样想,老百姓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也没有我们今天的胜利。

  1948年5月,解放战争的形势转好,进入反攻阶段。我所在的苏中野战二院二队负责救治、转送伤员。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我军计划通过浮桥过河,但由于下雨涨潮,原先用小木船搭成的浮桥给大水冲断了,有四五名重伤员无法转送。在危急时刻,我与另外3名同志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坚守。为了伤员的安全,我们白天把伤员用担架抬着送到河边的芦苇丛里,傍晚再将伤员接到附近百姓家里,不分昼夜地照顾伤员。

  1949年4月20日20时,人民解放军突击集团首先渡江,渡江战役打响了。我在后方救治照顾伤员,没有参加正面作战。4月22日下午4时左右,我随10兵团23医院的一支医疗队从八维港乘船渡江时,江面突然响起炮声,而后冲出一艘敌舰。情况十分危急,因为医疗队没有战斗能力,只能迅速躲避,直至次日傍晚才顺利渡江。

  5月,上海战役时,我军部队在吴淞口的战斗十分激烈,伤员众多,但是仅有战地军医胡惠齐和我以及另外一名卫生员,在上海郊区南翔开辟了临时医疗救护点,每天要救治伤员百余人。天气炎热、药物紧缺,许多伤员伤口恶化,腐烂生蛆。加上敌军飞机频繁袭扰,根本无法顺利工作。我们只好在夜晚利用敌人发射照明弹时产生的光线为伤员包扎、换药。在战场上坚守了4天后,战斗终于结束,我军取得了胜利。

  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我作为卫生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苏北反扫荡战役等,在枪林弹雨中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伤员,先后多次荣立三等功。

  以后不打仗了,我还可以回到家乡给乡亲们看病。从15岁参军入伍那天起,我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朴素的理念,在没有任何医务知识的情况下,从使用体温计、血压计学起,最后将厚厚一本号称医疗字典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背得滚瓜烂熟。经过不懈努力,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医。

  (曹政发口述,杨秀文、吴云哲、郑立、庄海珍整理)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