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珍宝
我们今天所言的“船政”,通指由左宗棠倡议,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1866年(清同治五年)在马尾设立的“总理船政衙门”(即“总理船政”),统揽轮船制造、轮船制造与驾驶专业教育、轮船水师海防等事务,是集工业、军政、教育为一体的中央机构。本文试述“总理船政”的主要历史特征及其贡献。
船政名称的由来
“船政”一词在历史上曾作为管理船舶事务的行政机构名称存在,林樱尧先生对此做过详细的考证。林先生在《“船政”与“福建船政”》一文中提到,“在明代嘉靖年间,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就下设了管理船政事务的机构,并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成《船政》一书,共三册,主要记载了嘉靖年间有关船务的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及南京兵部掌管的各种船只船型的发展状况。”
笔者在《钦定大清会典》中也查阅到,清政府于康熙年间设立“船政”机构,隶属工部四个清吏司之一的都水清吏司。
由上可知,明嘉靖、清康熙时期均设有“船政”管理机构,明代隶属南京兵部,清康熙隶属工部都水清吏司,主官称“主事”,级别为正六品,负责各省修造粮船、战船、渡船及其他各种船只经费,仅是清廷中央部门内设的作为管理旧式船舶事务的三级机构,与“总理船政”虽有所关联,但在管理体制、规格、职能、管辖对象和范围上大相径庭,特别是历史贡献上,更有天壤之别。
船政的四个特征
“总理船政”作为晚清政府在马尾这块特定区域内,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进行自强运动实践的新型管理机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总理船政”在创办之初,地位超然于晚清其他中央职能部门及地方大臣。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同年7月14日清政府批复同意在福州马尾创办“总理船政衙门”。作为中央机构,船政大臣拥有独立行政管理权、军事指挥权、司法权,可专折奏事。清政府为船政选派得力官员,由官授一品顶戴、曾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中国历史上官衙以“总理”冠名的衙门仅有三处且均在晚清: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的“总理船政衙门”即“总理船政”;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设立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均以亲王出任大臣,足见以“总理”冠名机构的规格之高。
其二,“总理船政”工业主要为造船业,厂区俗称船政十三厂。船政十三厂是船政车间的统称,主要有:铸铁厂(翻砂车间)、轮机厂(装配车间,生产船用蒸汽机)、合拢厂(安装车间)、水缸厂(锅炉车间)、转锯厂(机械锯木厂)、绘事院(合拢厂楼上,以供工程师绘图放样)、大铁厂、鱼雷厂(1886年)、闽海关铜币局(1905年)、拉铁厂(轧材车间)、锤铁厂(锻造车间)、木模厂、打铁厂(小锻造车间)、小轮机厂、铁胁厂(1876年由打铁厂、小轮机厂、大铁厂改建)、钟表厂(经纬仪车间)、舢板厂、样板厂、帆缆厂、收储机器所、储炮厂、广储所、木料厂、耐火砖厂、船亭及船台、铁船槽(拖船坞)、铁坪台码头等。“船政为中国造船创始之厂”,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首屈一指的造船工业基地。“总理船政”从1866年到1907年共制造了42艘舰船,占当时国内舰船总量的70%,创造了中国造船的诸多第一:第一艘千吨级兵商舰船“万年清”、第一艘远东最大巡洋舰“扬武”、第一艘铁胁船“威远”、第一艘钢甲舰“平远”、第一艘钢甲鱼雷舰“广乙”等。
其三,“总理船政”对教育极为重视。创建之初就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在1866年12月的先期建设项目中优先安排的就是船政学堂的建造,所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1867年1月6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前身)。学堂成立之初暂寄在福州城内定光寺(白塔寺)、仙塔街上课,1867年后迁至马尾改称船政学堂,分为船政制造学堂和船政驾驶学堂,船政制造学堂又称法文学堂,船政驾驶学堂又称英文学堂,后因二者离船政衙门的距离远近,习惯称制造学堂为前学堂,驾驶学堂为后学堂。至1897年,船政学堂共有八所,即造船学堂、绘图学堂、艺徒学堂、匠首学堂、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电报学堂。至1924年冬,船政学堂共毕业学生629名。
其四,“总理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船政轮船水师。左宗棠、沈葆桢认为“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船政为海防水师根本”,即建立新型轮船水师取代旧式水师,足见船政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海防,创建近代海军。沈葆桢秉承左宗棠提出的“机器既备,成一船之轮机即成一船,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第一艘千吨级兵商舰船“万年清”下水后,趁其安装尚需时日,沈葆桢即派“管驾贝锦泉督率目兵驻扎船上,练习驾驶、操演炮械、舢板,以臻纯熟”。随着成船增多,“总理船政”制造的舰船被各省征调,调拨后的养船经费由各省承担,但各省只拥有舰船的暂时使用权,一旦海疆有事,船政有权将舰船悉数召回。1870年9月,沈葆桢奏“吁请简派轮船统领,以资训练而靖海疆”,后上谕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轮船统领”,统一管辖船政舰船,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船政轮船水师成立。
船政的历史贡献
“总理船政”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总理船政”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窗口,采用西方国家近代科技,引进西方国家人才,仿效西方国家在工业、教育、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理念、措施,发展民族工业,开展造船、教育,举办洋务新政,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迅速地提高了近代中国科技和工艺水平,取得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海军建设、文化传播等丰硕成果,为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作出了的重要历史贡献。
其一,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诸如启蒙思想家严复,“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陈季同、罗丰禄,造船专家魏瀚、郑清濂,矿务专家林应升、林日章,轮机专家陈兆翱、杨廉臣,天文学家高鲁、王绶琯等一代精英。这些精英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其二,“总理船政”开近代中国开放之先河。“总理船政”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窗口之一,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制度,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旧体制,探索和开创出有别于中国封建传统衙门的“中外合作”新型管理体制;创建了留学生制度,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首次大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并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掌握设备运行和管理技能,运用于造船、军工生产,如自制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起重机、车床、锅炉、新式抽水机等近代机械和精密仪器、兵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生产关系变革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三,“总理船政”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总理船政”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海军英才,如叶祖珪、萨镇冰、邓世昌、刘步蟾、叶祖珪、蓝建枢、刘冠雄、李鼎新、程壁光、黄钟瑛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船政水师,实现了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远航;创办了第一所航空(勤工)学校、第一所飞机潜艇学校,创办第一个飞机制造工程处,制成中国首架水上飞机,建成世界第一个水上飞机站,制造的中国飞机第一次用于实战。《清史稿》记载:“船政学堂成就之人才,实为中国海军人才之嚆矢。”孙中山先生盛赞船政“足为海军根基”,中国近代海军从这里扬帆启航。
《福州晚报》(2023年12月1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