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军休干部口述历史⑧戎马生涯数十载 救治伤员屡建功
崔孝仁:参军入伍,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人物档案
崔孝仁,1931年9月出生,1947年4月入伍,1948年2月入党,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荣立三等功9次。现为福州市梅峰军休所军休干部。
崔孝仁向记者展示自己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和奖章。本报记者 池远摄
1947年4月,我16岁的时候,东海卫生处卫训队人员到夏庄村高小招有点文化的卫生兵。我觉得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为国家做点事情、为保家卫国出点力,这次我如愿参军入伍。
其实,早在参军前一年,当时我就瞒着家人和两三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军,但是因为形势变化而没有成行。从山东文登入伍后,我在东海卫生处卫训队当一名学员,主要是学习战地救护、卫生防护等基本知识。3个月后,分到卫生处附属所当看护员,几个月后成为护士。
那年年底,我军俘虏了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李光舟、郝彭举,以及英国顾问克立克。那时我军对待俘虏是宽容、优待的。由于我平时表现不错被选去护理他们。对我来说,这项工作责任重大。经过一个多月的护理,他们被转移到其他地方。
次年年初,我随卫生处附属所参加了烟台凤凰山战斗,护理了不少受伤战士。当时最苦恼的事情是一个人既要护理十五六名伤员,还要管他们的吃喝拉撒睡,总觉得分身乏术。当时最怕改善伙食比如吃饺子,平时还可以从伙房打饭菜回来分给伤员吃,而这时候领回来的只是食材,伤员又基本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平时也没有做过饭,要在做好伤员护理的情况下包饺子、煮饺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卫生处附属所分成2个医疗队,行军到山东乳山。当时国民党军军舰准备在乳山登陆,我随医疗队来到王家口、严家口一带10多个村庄,收拢我军伤员。
由于形势很紧张,我跟着医疗二队分在潘家庄。队里有五六十名军医、护士,大家分散到五六个村庄,着便装住进群众家,称房东为爹娘,伤员就只能隐藏到山中的丛林里。当时群众对我军将士非常支持,我现在还经常会想去看看干爹干娘,他们不仅在最危险的时候用生命掩护和保护了我们,家里有点好吃的都舍不得吃,而是省下来留给我们吃。
淮海战役打响后,东海卫生处升格为华东军区后方第五医院,我随队从乳山出发,经过潍坊、淄博、徐州,最后到了安徽萧县。这个半个多月,每天行军50多公里。因为疲劳,加之南方水田多,不少队员走着走着就困得滑倒在水田里。
我随队驻扎在萧县中学,展开对伤员的收拢、分类和治疗。夜里,交战产生的火光映红了整个夜空,伤员陆续被送到临时征用的医院救治。这些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大多是青壮年,最小的还不到20岁。我和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处理着来自战场上的各种伤病:包扎伤口、注射止痛药、输液、进行紧急手术等。
看到不少伤员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而牺牲,很多伤员护理多日后仍昏迷不醒,一名医生问我:“每天看到这么多鲜血淋漓的伤口,看到许许多多躺在地上的受伤士兵,害怕吗?”我坚定地回答:“能救治我们的战士,能给他们带来痊愈的希望和勇气,我不害怕!”
淮海战役后,我还参加了渡江战役、舟山战役等。1952年12月,我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4年后,毕业留校当助教。1958年,我被调至福州军区后勤部。此后,我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部队卫生科主治军医,福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科副科长、卫生防疫处处长。回想近40年的戎马生涯,我最想说的就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参军入伍!
(崔孝仁口述,杨秀文 吴云哲 郑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