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自振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将李纲列入政治家、民族英雄,而忽略了其作为文学家的杰出成就。其实,李纲的诗词、散文、骈赋,都有很深的造诣。李纲的爱国词、咏史词,为抗金救国而呼号。其词集叙事性与议论性相结合,与同时代的词人张元幹等,开启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人“以文为词”的先河。
一
李纲(1083—1140),字伯纪,一字天纪,福建邵武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年)任太常少卿。时金兵入侵,李纲刺臂血上疏,请徽宗传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即位,李纲力主抗战,任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指挥汴京保卫战,逼使金兵退去,汴京解围。旋率兵援救太原,兵败,以“专主战议”被谪。建炎元年(1127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积极备战,为相仅七十五日便被罢职。绍兴后历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卒谥忠定。
李纲著有《梁溪集》《论语详说》《靖康传言录》等,存词五十四首。其词洗尽脂粉气,多抒发受压抑遭排挤的愤懑。
南宋开国的高宗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2),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空前激烈、生死存亡的民族矛盾与斗争,而朝廷内部的主要矛盾则是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政治斗争。首任宰相李纲与李光、赵鼎、胡铨等文臣及武将岳飞,均是站在这两个斗争前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不以文学而扬名,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不仅奋不顾身地致力于国家兴亡,也以笔作戈,用诗词来表达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李纲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试读这首《六幺令·次韵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贺方回即北宋词人贺铸(1052—1125),他的《金陵怀古》词已失传。李纲于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贬万安军(今海南万安)安置,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得许自便,次年八月北返江西鄱阳,遂作此词。
李纲在金兵南下时,曾上“御敌五策”,后来也曾上书反对秦桧议和,但在南宋王朝腐朽统治集团的压抑下,却投闲置散,壮志难酬,故此词不是一般的席上酬酢之作,而是将郁积在胸中的忠愤不平之气,借这首词抒发出来。
此词体现出李纲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一生“数经忧患”,两度为宰相,四任为将帅,但旋任旋贬。此次贬谪海南,是他平生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政治迫害,但在贬谪归来后仍表示精忠报国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之心决不因此而变更改移。
此词上片怀古,遥想六朝兴亡,很自然联系到北宋同为宰相的王安石(1021—1086)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李纲慨叹北宋的兴废之情亦在其中。下片直抒胸襟,用《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匹夫不可夺志”,以及柳宗元作于贬官永州时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文,表达了作者无论在何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下斗争的信念都不动摇的爱国精神。
再读抒发作者抗敌救国执着信念的《苏武令》一词: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此词上片怀念被金人俘往北方的宋徽宗、宋钦宗。起三句写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二帝被俘后音讯渺茫,“驿使空驰”三句写信使、大雁空自往返,却未能带回二帝的消息。“念白衣”以下,回忆自己当日受到皇帝的赏识,叹息自己未能报效这一知遇之恩。下片表达自己为国救民的抱负。“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对战胜敌人,迎回二帝,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此词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建炎末、绍兴初(1130—1131)。其时李纲遭贬,离开了火热的抗金前线,但他的心仍忧念着民族生死存亡,词中全无沮丧之态,而是充满了精忠慷慨之气,写得沉雄劲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前于李纲,词坛上何曾出现这等英气淋漓的作品?此词堪为岳飞《满江红》的前奏曲,而载入词史。
当代词学大师唐奎璋(1901—1990)在《词学论丛·读词札记》中评论此词曰:“李忠定纲,忠肝义胆,发为诗余,亦慷慨沉雄……此词绍兴初盛传。初叙塞上荒凉景象,及国主蒙尘之惨。次叙孤臣报国忠忱及救民宏愿。末叙受知领兵,决心抗敌,必无不胜之理。入则宰辅,出则大将,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观词之吐露,可以识其精忠矣。”
二
李纲《梁溪集》中的七首咏史词,词风豪宕、沉雄、劲健,借历史来讽谕现实,尤具特色。这七首咏史词以所咏时代先后,有《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水龙吟·太宗临渭上》《雨霖铃·明皇幸西蜀》《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喜迁莺·真宗幸澶渊》。其中,李纲借历史上几个敢于面对强敌、却敌图存的英明君主的事迹,激励宋高宗克服畏敌心理,鼓起抗金勇气,表现出李纲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先读这首《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庄,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此词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上片写交战前双方态势。千里长江,雪浪翻滚,风起云涌,一望无际。大江南北,壁垒森严,大战一触即发。一方是秦兵百万,长驱直入,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诗句)之势;一方是临危不乱,“从容颐指”的晋军统帅谢安(320—385),俨如独立不挠的中流砥柱。下片写晋军以少胜多,击败强秦。“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追叙当时晋军先头精锐部队争渡淝水、冲锋陷阵、奋杀秦军的情景。“八千”与上片的“百万”形成鲜明的对比。“鞭弭”以下,写谢安指挥若定、晋军奋不顾身、秦兵望风而逃,以晋军全胜而告捷。这首咏史词,意在激励宋室朝廷效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奋起抗金。同时李纲以谢安自比,期望获得重用,抗击侵略者,建功立业。
无独有偶,宋代的二位宰相王安石、李纲都以谢安自比,前者有《谢公墩》二诗:“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他们都从谢安身上汲取了无尽的精神力量。谢安,字安石,恰与王安石名同。因熙宁变法而罢相的王安石哪里是在说谢安?他正是在说他自己!罢相,也就是与政治生活告别,这在王安石是决不甘心的。同理,李纲也希望自己能像谢安那样受到朝廷重用,为大宋王朝建功立业。
李纲的咏史词大致均作于靖康之难、高宗即位的南宋初年,多咏历代帝王临敌战胜之事,应该是为送呈御览而作,旨在借古讽今,激励帝王、朝廷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完成抗金救国大业。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以本朝先帝故事,告劝当今的皇上奋起抗金: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鉴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澶渊,即澶州的别名,今河南濮阳一带。按《宋史》之《真宗纪》《寇准传》,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勉强听从宰相寇准(961—1023)之议,亲往澶州督师。宋军见帝渡黄河,士气大振,于澶城下与辽军激战,斩获甚多,后又射杀辽大将萧挞览。辽人见取胜无望,乃请和,双方遂定立“澶渊之盟”。此词即咏其事。
作者创作此词时,距真宗年间往事已逾百年,但由于此时正处于可能重蹈历史覆辙的重要关口,不能不引起他对历史的回顾。不难看出,作者乃是借咏史以讽谕现实。上片,写辽军进犯中原,朝臣纷纷建议逃避,唯有寇准力劝真宗亲征。下片,写真宗渡河亲征,百姓欢呼,军威大振,迫使辽军退兵讲和。尽管李纲对宋高宗的劝告并未有成效,南宋朝廷依然对金人屈辱求和,但此词充满了坚持抗战的爱国热情,使人肃然起敬,此词也堪称一首出色的咏史之作。
李纲、张元幹之后,南宋词人创作了许多以抗战复国为主题的词章,风格苍凉悲壮。特别是辛弃疾及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辛派词人的崛起,使南宋词坛上抗战救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福州晚报》(2023年12月15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