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南公河口街区 叶诚摄
闽江河口盆地,水网密布。台江地处闽江下游,这里江面宽阔,水流平缓,由上游经中游水流携裹下来的泥沙长期积淀,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这些沙洲渐渐硬化成了人们聚居、繁衍生息的村落,如义洲、帮洲、新洲等。洲与洲之间的来往,往往是靠舟船。水运成了早先台江地区的重要通道。
南台江水,曲里拐弯,相传流转三十六曲后,就流到了南台万寿乡(现新港社区)的琼河河口,如今南公园的东边。当年走海路,经闽江口来福州的高官巨贾,都是从河口上岸进城。离开省城,也是从河口登船远行。
河口是个内河渡口,叫河口渡,是古时福州的一个交通要道。东边通往鼓山脚下的前屿、后屿和鼓山等十三乡,北从琼河流到水部门入城,西边连着台江繁华商埠。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河口成为口岸,官府在此设管理机构“临河务”。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就派弟弟泰期到中国朝贡,开始了我国与琉球国的往来。福州与琉球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应琉球国的请求,赐以台江河口地区为主的“善操舟者”“闽人三十六姓”去琉球。
琉球册封舟都是从南台河口出发,到长乐梅花镇,等待季风后正式起航,顺风要走七天七夜到琉球。琉球正使陈侃曾说福州到琉球有上万里水路,此后的册封使也都沿用他的这个距离,直到清代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才提出一个新的距离,“今琉球虽隔大海,新测晷景,与福州东西相值仅一千七百里”。实际上,两地的直线距离约873公里,那霸正对着福州。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方便海上贸易,特别是便利琉球贡船往来,福建督舶邓太监组织在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甩开弯弯曲曲的老河,直通闽江,这条小运河就叫“新港河”。《闽都记》记载:“新港在河口尾,径趋大江,便夷船往来。”现在这里还是称新港街道。
河口新港的“新”是相对于福州古港东冶港来说的。从我国对外贸易史来看,福州港口的开篇起于东汉的东冶港。唐时,福州已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到了宋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福州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有了新的港口,当时水部、新港一带,因港成市,“华夷杂处,商贾云集”。繁忙的水上货物运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贸易渠道的畅通,更为周边地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回头来看,河口地区很早就是造船的重要平台。因为临江,因为生产方式的传统,还因为当时造船所需的松、杉、藤、棕、铁、生漆、桐油、苎麻、蛎灰等物料充裕方便。《福州府志》说:“防海之舟……造之三卫,旧各有厂,景泰间,始并为一厂,在河口”。
春秋战国间,部分吴越人流徙入闽,吴越先进的造船技术传入。到秦汉时期,闽越族人就很会造船了。此后,福州的造船技术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侯官(今福州)的造船工场,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之一,设置有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业。唐代,福州是著名的海船建造基地,能承建大量的海舶与战舰。明代,由于闽北木料沿闽江而下,这里自然成为全省战船建造中心,也是官用民船的建造基地。据《明成祖实录》载,仅永乐元年(1403年),就安排南台建造海船137艘。河口地区还是册封舟造船的工场和琉球国的修造船基地。明中叶,福建盐运使姜恩批准在南台新港建立机构,专门招商造运盐船。现在,河口还有“打铁港”的地名,就有当年造船基地的影子。
《福州晚报》(2023年12月21日 A1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