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中医郑孝铭
2024-01-0903-12-3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江榕

  一代名医郑孝铭为人被世人所称道。海军将领萨镇冰为其书“寿世寿人”,北洋海军总长刘冠雄赠其“造福梓乡”匾,林森赠其“功同良相”匾额。

  郑孝铭(1882—1935),字惟正,出生于中医药世家。

  自古就有“医儒不分家”之说,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理念对古代读书人有所影响。那时很多读书人都精通医理,郑氏中医一代祖郑存垐也是一位名中医,平素精研“岐黄之术”。他世居福州南门兜教场坂,是清道光年间武秀才,后弃武从文,并得中举人。1872年,郑存垐在南门兜圣庙路口创办“瑞来春参行”。1914年,郑孝铭、郑孝建接管“瑞来春参行”,店招牌仍旧,但在此后的业务往来和账目记录的单据上均加盖“正记”两个字。

  郑孝铭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他随母亲杨氏学习针灸,还向叔祖郑祖周学习《伤寒五法》《瘴疟指南》及各家歌诀,谙熟中医经典。后来他买下南门兜来魁里谢道承旧宅及陈懋侯、陈建侯兄弟别业。该建筑共有五落大宅院,大院东边前、后花厅作为坐诊施药之所。

  郑孝铭擅治温病、瘴疟、黄疸、中风、消渴等症状,著有《温病治法》《瘴疟治疗》《小儿针灸》《药材真赝辨》等。他还常与当地名医会诊拟方,诊症准确,用药精当,著有《孝铭医案》。他将医术传子郑心慈、郑心辉、郑亦资、郑亦康、郑元昌及侄、甥、孙子等。这些后辈中不乏名医,不仅能行医造福百姓,且能著书立说为中医学发展作贡献。

  其中,郑亦资曾任福州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编写了《农村常用药物手册》等;郑亦康曾任福州中医学会理事,著有《概述脾胃的重要性》等;郑元昌著有《医林随笔》《医门十劝》《郑元昌医案》等。为了能让中医发扬光大,郑孝铭还将家学无私地传授给虔心学医之人,如长乐李跛仙(松藩)、台湾高雄杨运铨等。

  在三坊七巷中有郑孝铭的故居,位于文儒坊大光里18号(郑元昌宅),门口曾贴着一副陈宝琛所赠的对联,上联是“金匮玉函藏济世”,下联是“南山北海祝长生”。上联中的“金匮”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书被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是中医经典著作,郑孝铭饱读中医典籍,是为了济助世人;下联则表达了这位名医希望天下人都得长寿的美好祝愿。回溯时光旧影,他曾在此为中医学的传承播撒希望的种子。那时他在花厅的一张长方形紫檀木诊案前对病人“望闻问切”,学生与子侄等则恭坐案侧,代写药方。傍晚诊余,他向学生讲授医学原理、用药方法及临床经验等,其“悉心传教,医人不倦”的医者风范亦由此烙印进他们心里。

  中医传承之路并不平坦,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医之论争就从未停息。1929年,国民政府企图“废止旧医”,身为福州中医公会理事的郑孝铭与同仁联名通电抗议,还在处方笺印上“废止中医,无形灭种”等字。中医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与人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焉有废弃之理。为了挽救中医,痛心疾首如郑孝铭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奔走呼吁,最终保住了这项“国粹”。

  闽派中医源远流长,是中医流派中不可分割的一脉。东汉时期,侯官人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留下“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南宋时期,长乐朱端章、三山杨士瀛双璧争辉、名重东南;之后涌现出明代的萧京、郑大忠,清代的陈修园、林玉友,近代的力钧、陈登铠等一大批名医。

  郑孝铭改进的“胃病神药”,其他药店都做不出来。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吸引了大批市民乃至达官显贵前来看病。民国初,海军总长刘冠雄倡议成立“心社”慈善救济团体,组织福州一批名医,轮流在南门兜附近设诊所,免费为贫苦患者和麻风病人义诊,郑孝铭亦在名医之列。当时,患者都是到瑞来春参行拿药,一些无力支付药费的患者,瑞来春参行都给予免费施药。

  郑氏家族是福州为数不多的中医药世家,传了六代,出了许多名医。解放前,他们世代经营的“瑞来春参行”名气曾经一度与“回春”药店相媲美。抗战时期福州各药店纷纷倒闭,从东街口到南门兜的繁华街市,只剩下“瑞来春参行”“大生春”“回春”这几家老店得以幸存。时光斗转,物换星移。昔日的“瑞来春参行”,后改名为“健康药店”。郑孝铭教育后辈要对病人、顾客重仁轻利,将济世救人的宗旨放在首位,此医德家风正是这家百年老药铺的“灵魂”所在。

  《福州晚报》(2024年1月9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