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闽都-闽都历史|古老东冶港的沧桑巨变
2024-01-1104-37-16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历史》。

福州港古称东冶港,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在约2000年前就作为对外交通贸易的港口。如今,福州以其丰富的海洋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古老东冶港的沧桑巨变的故事。

早在汉朝时期,福州便开始了海港的贸易和中转货物活动。当时越南等东南沿海地区向中原王朝进贡及贸易时,都要海运经福州集散和中转,那里的福州,可以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之一。

五代时期,王审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开辟甘棠港为福州港的外埠,吸引了今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船前来贸易。王审知还设置了“榷货务”衙门来管理船舶货物的征税事宜,体现了当时港口贸易的兴盛繁华。

宋元时期是中国海洋文化稳步发展的黄金时代。正是这一时期,福州刻印的书籍远销海内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福州还引进了优质的水稻——占城稻,掀起了中国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粮食革命。宋代的福州还是全国造船业的中心,凭借优越的海洋环境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明代海禁政策中断了民间与海外的正常贸易往来,但官方的朝贡与贡赐依然存在。尤其是明成祖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均驻舶福州港伺风开洋,使福州港知名度大大提高。明朝成化年间,福建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还从泉州移到了福州,福州港成为中国对琉球交往的唯一官方合法口岸。  

明万历年间,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番薯,大大解决了福建的缺粮问题,是推动中国农业史上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开始。

清初的海禁政策,一度给福州对外贸易带来空前浩劫,福州港几陷瘫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后,福州的对外贸易再度兴盛,在中国对东南亚、日本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2014年,福州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为福州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今天的福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凭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扬帆“海丝”再出发,续写福州海洋文化的崭新篇章。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