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红色闽都》。
1926年11月30日,在马尾潮江楼上传来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会议中,那个一身灰色长衫、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声如洪钟的中年人是谁呢?他就是被周恩来尊称为“大哥”的王荷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王荷波的故事: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与忠诚。
王荷波原名王灼华,1882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因家境贫寒,王荷波从小就做苦工当水手,19岁背井离乡到外谋生,1916年辗转到南京浦口区浦镇机车厂成为一名钳工。该厂是英国资本家控制的一家大型铁路机车工厂,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尽压迫,激起王荷波的无比痛恨,心中燃烧着革命的怒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王荷波开始吸收共产主义思想,开启他光辉灿烂的革命生涯。
五四运动中,王荷波同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办了浦口机厂工会,带领工人群众与反动资本家和政府,进行英勇的斗争。他注重维护工人,在工会工作中廉洁奉公、公私分明,一切按章办事,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上。所以在他40岁生日那天,浦口工友给他送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品重柱石”四个大字,“品重柱石”是王荷波人格风范的真实写照。
1922年6月,王荷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铁路的第一个工人党员。
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1月9日,王荷波带领浦镇机厂工人,联合浦口码头工人2000多人举行了要求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等条件的大罢工。王荷波的坚毅果敢震摄了军阀和资本家,他们最终做出让步,同意了工人的要求,罢工取得了胜利。
在随后的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王荷波再次组织了“两浦罢工”。在斗智斗勇的激烈抗争中赢得了最后胜利。
1926年10月,王荷波受党的委派,回福州指导福建党组织开展策应北伐军入闽工作。11月下旬,随着北伐东路军的节节胜利,驻扎在漳州的军阀张毅部2万余人迅速撤退,企图渡乌龙江进入福州与北伐军对抗。紧急时刻,王荷波在马尾潮江楼主持召开了由国民党代表林寿昌、海军代表林知渊参加的三方会议。针对马尾海军保持马尾地盘、扩张势力的心理,他慷慨陈词保卫桑梓免遭兵祸的重要意义,终于达成海军易帜,拦击张毅部渡乌龙江的最终结果。这场事关兵燹的“马江会议”促成了北伐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福州城,使福州避免了一次兵灾战火,这是王荷波为家乡做出的重大贡献。
1927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当选为首任监察委员会主席,成为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开拓者。随后的“八七”会议上,王荷波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兼任北方局书记。
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不幸在北京法政大学第一院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警逮捕。在狱中,王荷波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1月11日夜,在反动军警的刺刀下,他昂首走向刑场,视死如归,屹立不跪,放声高呼:“打倒军阀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就义时年仅45岁。
王荷波临难前唯一的嘱托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
王荷波用鲜血生命铸就的信仰和忠诚,用正直无私造就的高尚品德,用清正廉洁映照的崇高风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