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弘衍与涌泉寺佛牙舍利
2024-01-1910-45-1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林材(1550—1625),字谨任,号楚石,世居至德里九龙山下的唐屿(今首占塘屿),祖迁于福州东门;出生于今福州鼓楼蒙古营巷,万历癸未(1583年)进士,历官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终南京通政使,崇祯初赠都察院右都御史,一生浩然正气、忠正不阿,曾“以直言谪归”。校订、印行宋淳熙《三山志》,“总裁”万历癸丑(1613年)《福州府志》,为福州乃至福建地方史志的保存、发扬光大立下不朽功勋。

  林弘衍(1589—1648),林材次子,天启年间授浙江温处道按察司副使,终户部主事。林弘衍为官清廉、忠君、正直、勇敢。据《崇祯实录》载,“戊寅,守城有功最后被嘉奖……工部郎中董中行,户部主事林弘衍……等十八人,功为上等”。

  林弘衍善绘画,其书画水平高超,很受皇室青睐,曾书福州玄沙寺匾额,与其子林之蕃并列《闽中书画录》。林弘衍还考订重刻了《三山志》。

  与林弘衍来往密切的有曹学佺等人。林弘衍与谢肇淛、徐熥、徐焮渤、邓原岳、曹学佺、陈荐夫吟咏于闽县竹屿村(今晋安竹屿)锦溪竹林精舍时,并列称“竹林后七贤”。林弘衍的好友还有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等。《林永光诗集叙》载:叶向高与林材、陈璧 (字道良)、林永光四人年少时曾“为笔研交”,师从叶朝荣(叶向高父亲),叶向高曾把小女儿许配给林材次子林弘衍,惜未婚先逝。林弘衍还与徐焮渤合纂雪峰寺寺志,编《雪峰真觉禅师语录》等。

  林弘衍深信佛教,鼓山涌泉寺镇山“三宝”之一的“佛牙舍利”(其余二宝是血经、雕版),就来自林弘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涌泉寺住持道霈禅师的《建正法藏殿记》记载:“灵牙,三山林公得山居士所施也。居士得是牙于燕京古寺中,纵六寸,广五寸有奇,重七十八两,其大龈如金,细齿如玉,坚好香洁,盖是过去古佛大牙,实希有之灵踪也。”

  文中的林公得山居士即林弘衍,其任户部主事,分管农业耕种,故有“农部林公”“林得山司农”之称。灵牙是林弘衍得自北京的古寺中,并带回捐给涌泉寺。这些舍利辗转来到涌泉寺,道霈任涌泉寺住持后,由比丘道悟、寂影、化清,信弟子陈寂知、王法龄共造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于法藏殿(今藏经殿)中,以供灵牙舍利。

  在涌泉寺藏经楼,踮起脚从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的竖型小隙中向内看,可以看到塔内一个宽约6厘米、高约12厘米的六角形纯白透明水晶瓶里的舍利子。郁达夫来福州时也观看过,并在《闽游滴沥》中写道:“一瓶舍利子,也算是这涌泉寺的寺宝。”

  据传,从清朝开始,就有许多人特地上鼓山,花钱请知客僧到藏经殿点燃一支小蜡烛照明,踮脚从塔的竖型小隙向内看,并自报所见塔中舍利子的色彩,再由僧人判断自己的祸福命运。上世纪80年代某个春节期间,笔者也曾好奇,排队看过塔中水晶瓶内的舍利子。

  据说这个水晶瓶内装着的除了佛牙舍利,原还储有78粒舍利子,鼓山寺1972年开启舍利塔时还可看见,“文革”末期散失了许多,如今仅剩下3粒。

  林弘衍还与涌泉寺住持永觉元贤关系密切,元贤出主鼓山,实由“总宪能始曹公(学佺)、农部得山林公及众乡绅请”。林弘衍逝世后,元贤法师作《挽林得山兵宪》诗。

  坚决反清复明的林弘衍,明末清初与曹学佺、徐熥、徐(火勃)、谢肇淛,一起选择了避居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顺治四年,林弘衍被清廷执入狱囚禁于福州,屡拒清廷招抚,之后常居僧寺,守节完义。长乐至德里塘峰(今首占镇塘屿村),其故居今还在,称尚书第。 

  《福州晚报》(2024年1月19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