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两岸学者携手开展地名研究 我是芹石你芹壁 福马如此“芹”相连
2024-01-1911-01-08来源:福州晚报

  在海的这边,福州晋安区和罗源县各有个芹石村;在海的那边,马祖有个芹壁村,以“马祖地中海”而闻名。这些以“芹”字为名的村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后,福马“同城生活圈”建设提速。学者们围绕“芹”字开展了地名研究,探秘背后故事,并于近日发布了最新成果。

  缘起

  “芹”字引发的猜想

  “我们村叫芹石村,是芹菜的‘芹’,不知道啥来源。”2022年10月的一天,在晋安区寿山乡芹石村走村调研时,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十九先生听到了村民这样说。

  “‘芹’这个字,一般很少出现在地名里,究竟有什么来历呢?”十九先生带着这个疑问查阅资料,发现罗源县西兰乡石壁下村有一个芹石自然村,而在古代志书中,与福州一水相连的马祖,也有与“芹石”相关的记载。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之六《山川二》中写道:“北竿塘山,在(连江)县东北大海中。山形峭拔,与南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镜港、堘村、芹石、塘崎、石尖、孟澳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内地。”

  北竿塘,位于现在的马祖列岛北部。那“芹石”这个地名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呢?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员们经查阅资料,在一个介绍马祖的旅游网站上发现,北竿塘有一个叫芹壁的网红旅游村。网站上写道:“芹壁澳口有一块突起的岩石,状似乌龟,居民称为‘芹仔’,从海面上望之,芹壁村就像位于‘芹仔’的后壁,因而叫‘芹壁’村。”

  “芹仔”与乌龟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我们此前积累的大量研究,福州乃至福建地区许多的地名,都与本地语言有关,比如谐音、雅化等。与‘芹’字谐音的,大家首先想到‘勤’字。但我们从福州话的各种角度、生活俚语进行探讨、研究,都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研究再度陷入瓶颈。”十九先生介绍。

  转机

  马祖学者参与探秘

  直到2023年12月的一天,十九先生询问了一位连江黄岐的老同学,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连江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黄岐与马祖自古有“里山”“外山”之称,两地语言相通。

  “老同学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十九先生说,同学族中老人介绍,在福州话里,“芹”的同音字还有一个以前常用到的字,叫“囷”,是指“粮仓”的意思。

  研究员们查阅《现代福州八音字典》,发现确实如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囷,廪之圆者。从禾,在囗中。圆谓之囷,方谓之京。”“囷”这个字,指圆形的粮仓,也延伸用来形容样子像囷的事物。

  这个状似乌龟的“芹仔”,是否像粮仓呢?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张敬武,联系了一位身在马祖的福州话推广者——王建华。王建华咨询了当地老人,同时发来了“芹仔”的照片。经过辨认,椭圆形的石头小岛,加上上方的石堆,形状确实如同古代的粮仓。马祖当地文史资料也提到:“芹壁地名,源自村落澳口中突起的礁岛,状似上尖下圆的稻草堆。”

  带着这个新发现,十九先生一行再次回到寿山乡芹石村。他们发现,村里也有“龟形山”“龟下洋”之类的地名,确实有一处形如粮仓的“龟”石。同时,罗源县西兰乡党委宣传委员游宇靖也带来了好消息:当地芹石村附近亦有石头堆积如囷(粮仓)。

  这下,福马两地豁然开朗:原来这个“芹”字的本字是福州话同音字“囷”,意为粮仓。后来因为“囷”字不太常见,便改为了老百姓更熟知的“芹”字。所以,寿山乡芹石村古代所建的“芹香境”,并非说芹菜香,而是指稻谷香,寄托着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望。

  “看到这个解密后,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先祖的智慧和质朴、务实的民本思想。同时,它也向我们透露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我想,这也就是中华‘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在吧。”十九先生动容地说。

  接力

  发现更多相同地名

  在沟通过程中,马祖文史研究者又发来了新的资料,其中有一张北竿塘的高清地图,白沙、科蹄等名字赫然在列。“这些在我们福州也都有啊。”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江梦笔又有了新的发现。

  马祖发来的资料提到,白沙又称“白沙澳”,为七澳之一,因海滩上晶莹洁白之细沙而得名。而福州的白沙位于闽侯,也因闽江冲积大量白色石英砂而得名。而七澳中堘村,与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湖堘自然村的“堘”字相同,意为田间土埂。此外,福州主城区有一处科蹄山,现为福山郊野公园的组成部分。“科蹄”是福州话称呼“疍民”的说法,即“水上人家”。对此,王建华也表示了认同。

  十九先生补充道,严复先生认为“科蹄“曲蹄”等实为“课黎”的福州话谐音。1931年《华报》曾登载引用其观点:宋元间别其族为蜑户。因其以水为家,以渔为田,官吏乃课其鱼税,命为“课黎”。 二字习见于宋元明及清初公文间,民间苦于不知,辗转称号遂误其音为“曲蹄”耳。

  没想到,福州与马祖的几处地名之间有着如此神奇的渊源。这些发现也是两地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一个生动论证。

  寻根

  两地同根同源

  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是牵动着乡土情怀的称谓。紫阳、战坂、竹屿、降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福州地名,或以先贤为名,或以史事为名,或以历史地貌为名,或以动人传说为名,承载着丰富的闽都文化内涵。

  因为一处地名,两地学者开启了共同研究,成为一段佳话。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在各自的领域开启了对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为了更好传播弘扬闽都文化,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2022年1月,晋安区委宣传部启动“晋安区历史文化丛书”筹备工作,由十九先生所在的福州市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负责编纂。为更好地完成这套丛书,研究会深入晋安区乡镇街道,对村落和社区逐一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包括地名文化在内的全域人文历史田野调查。

  历史上,马祖便隶属于福州,当地同样承载着深厚的闽都文化。据《黄岐史略》等文献记载,马祖当地语言为福州话,不少居民来自连江、长乐、福清、平潭等地。在马祖,有数位致力于传播闽都文化的文史研究者。

  王建华曾是马祖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长期致力于传播推广福州话,还特意编写了一套福州话教材。两地文史研究者长期开展的对闽都文化的共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马祖与福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历史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刷屏的福州话歌曲《七溜八溜WAIYA》,对马祖居民来说感觉很亲切。两地还曾共同创作了福州话歌曲《里山外山》,娓娓道出了两地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情感。

  (记者 刘露 郑瑞洋)

  《福州晚报》(2024年1月19日 A07版 福马亲 两岸情)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