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段石刻。
福州晚报讯 长乐江田镇垅下小学及周边有3处宋代淳熙年间的摩崖石刻。近日,长乐本地文史爱好者高展澍、刘文平、陈宝建等人发现,该石刻记载了当时人们募资修桥铺路的情况。《长乐金石志》中没有记载这3处石刻,这一发现填补了史料空白。石刻中“南阳院”“小门院”等寺院名称为史料中相关寺院的记载提供了重要佐证。
民间募资修桥铺路刻上捐资者姓名
1月20日,高展澍等人在陈宝建的带领下,前往石刻所在地。其中一段石刻位于垅下小学北侧约百米处的崖石上,高出路面约4米。另外两段石刻在垅下小学校园内一块巨石上。3处摩崖石刻共计771字,大部分清晰可辨。
以上3段文字中,仅路侧的文字有明确纪年“淳熙丁未”,即公元1187年,当时的皇帝是宋孝宗赵昚。石刻距今837年,其本身已经属于重要文物。校内的第一段文字落款有记载“岁次甲午”,另一段无年代信息。
从3处石刻的内容来看,捐资者郑祖生、林才禯、郑惠等3人在三处石刻中均有出现。郑周禄、幹□(石刻上该字不可辨认)、林文宗、林文昌、僧慧聪5人在两处石刻中出现。且3处石刻记录同一件修桥铺路的事,说明这3段文字形成于同一历史时期。
淳熙丁未年(1187年)的上一个甲午年是淳熙元年(1174年),相距13年;而后一个甲午年是1234年,相距47年。落款“淳熙丁未”的石刻记载:“当境官路千有余丈,乾道初(约1165年)道士郑昌明捨财启创。”乾道初年至淳熙甲午年相距10年,淳熙甲午年至淳熙丁未年又距13年。高展澍认为,从3个年份的时间间隔,以及年份的意义上判断,“岁次甲午”很可能指的是淳熙元年。
这3处石刻记录了当时人们通过民间融资理财的方式,筹集资金修桥铺路的事情。
其中一处石刻上记载:“僧惠聪同诸缘首郑周禄等建会,广化众利,立塔造桥,成就大缘。都会郑文谷、祖生、林才禯、高尧、郑辉等,建净土及中元会,并收诸利,共图不朽,功成铭之。”文中记载了“净土会”,人们以其利息作为修桥铺路的资金,这与一般的直接捐资方式有显著区别。
石刻记录了三座古寺名称
另外,石刻中出现了“灵峰院”“南阳院”“小门院”等3座寺院的名称。灵峰院《长乐县志》中记载:“灵峰寺,在十九都灵峰山,唐大中七年建(853年)。”《三山志》记载:“小门院,灵石里,晋天福二年(937年),陈图创。”
高展澍在《三山志》中找到了南阳院的相关记载,但是,南阳院在旧《长乐县志》中并无记载。
高展澍等人还发现了南阳院遗址一些石构件遗存。他们希望这3段摩崖石刻以及相关的古寺遗址等文物,能够尽快被妥善保护起来。
□延伸阅读
鼓山朱熹题字石刻也刻于淳熙丁未年
在福州鼓山灵源洞石门附近,有一处著名的朱熹题字摩崖石刻,也是刻于淳熙丁未年。该摩崖石刻宽113厘米,高202厘米。石刻全文如下:“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等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这段石刻为朱熹奉祠家居期间游鼓山所题。福州学者研究认为,嗣公,即元嗣长老,鼓山第三十四代住持,福州程氏子。子直,即赵汝愚,时任四川制置使。王子合,名愚,时称东渊先生。陈肤仲,名孔硕,官秘阁修撰,著有《北山集》。潘谦之,名柄,怀安人,时称瓜山先生。黄子方,名琮。
(记者 徐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