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寻根工程|两岸佛教法脉相承 鼓山涌泉寺:闽台同根 法缘一家
2024-01-2602-53-31来源:福州晚报

image.png

鼓山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素有“八闽首刹”之美誉。这座隐藏于山林之中的福州明珠,是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宝库,更是两岸佛教法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台湾佛教中小寺庙中约七成的法缘来自鼓山。本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四期,讲述鼓山涌泉寺的闽台法缘。

  法脉永系 登传宝岛

  鼓山涌泉寺开基于唐,盛于五代,宋元传灯相续,至明末清初,鼓山禅系名震东南,誉满天下。

  闽台佛教同根同源,法脉相承、法缘密切。明末以来,台湾佛教本流系由福建鼓山涌泉及西禅二大禅寺传出。

  涌泉寺与台湾佛教渊源甚深,一在法脉源流,一在戒律授受。在清代,鼓山涌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场,台湾府属福建省,按规定,台湾僧人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

  清末民初,台湾佛教本身形成几大流派均与鼓山有着深厚法缘。台湾形成基隆月眉山灵泉寺、苗栗大湖法云寺、台北观音山凌云寺、高雄大岗山超峰寺四大法脉,四者溯其根源,皆传自鼓山涌泉寺。这四所寺院作为涌泉寺在台法脉传承,又各有诸多分灯寺院,学习、继承了涌泉寺的教义仪轨,在涌泉寺和台湾佛教之间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法缘联系。

  2017年,鼓山在台法系观音山凌云寺、大湖法云寺、月眉山灵泉寺、大岗山超峰寺回山礼祖,在涌泉寺留下石刻“法脉永系,登传宝岛”,立于寺左通往灵源洞的路旁。

  碑刻题咏 抒写情缘

  鼓山的摩崖石刻有“东南碑林”之称。明清以来,许多台湾人曾游览鼓山,到访涌泉寺,其所感怀,常咏述于诗歌,留作于碑刻,或敬献楹联,或书写题记。这些题咏是涌泉寺中闽台法缘之例证。

  在天王殿,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湾新竹花翎侯建道拱辰郑树南敬献楹联:“世界大千,瞻微笑道容,愿众生皈依此地。法门不二,礼圆隆宝相,看名山高占全闽。”

  在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季秋台湾信众敬献的两副楹联。一副楹联为台南彰化林本堂敬献:“象教海滨来,主讲木鱼喧十地。龙灵天半伏,探奇石鼓冠三山。”上联写涌泉寺香火鼎盛、佛法大兴;下联述灵峤法师收毒龙之事,言鼓山之奇冠福州。另一副楹联为台南彰化林锦荣敬献:“青简遥传,历唐宋元明,天兴象教。绿榕环护,合东西南朔,佛镇龙灵。”上联言涌泉寺历史渊源,下联述涌泉寺景物传说。

  另有楹联三副。其中一副楹联在韦驮龛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湾基隆许松泉、许松英合献楹联:“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咐嘱。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从1882年到1913年,这六副楹联跨越了动荡不安的31年。在台湾被日本侵略的情况下,当时的台湾人民仍保持着和大陆的联系,将朝礼圣山、国泰民安的祈愿寄托于楹联之中。

  闽台携手 共续法缘

  新时期,涌泉寺以法缘为纽带,积极开展与推动对台佛教文化交流。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岸佛教交流向深层次发展,鼓山恢复了与台湾传法寺院的联系,而且互动频繁。涌泉寺多次邀请海内外法门兄弟共同研讨鼓山法系的历史渊源,倡议建立海峡两岸鼓山法系联谊机制。

  2006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访鼓山涌泉寺时,曾书“法缘一家”,以简明的语言,勾勒出两岸佛教法脉相承、同是一家的密切联系。

  2006年5月21日,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鼓山法系圆桌座谈会上,两岸高僧签署《促进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福州倡议书》,提倡通过海峡两岸鼓山法系弟子间的联络与交流活动,搭建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

  2018年1月9日至10日,“鼓山涌泉寺在台法系联谊会暨福建省海峡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庆典”在鼓山涌泉寺举行。该中心通过开展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加深两岸法谊,特别是加深台湾第三代、第四代僧才的认同感,发挥两岸佛教界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健康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

  如今,闽台佛教界以鼓山涌泉寺为纽带,共续两岸法缘,巩固与发展两岸法谊,让台湾佛教界人士增强了对中华佛教的认同感。

  (记者 马丽清)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