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清风 孝廉故事|黄榦:安贫乐道 孝廉持身
2024-02-2103-00-26来源:清风福州

  长乐区古槐镇·黄榦

  他一生著述颇丰,尝讲学白鹿洞书院,生徒广众。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708498902721968.jpg

黄榦像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区古槐镇。以荫补官,历知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以大理丞转承议郎终仕。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赠谥文肃。

黄榦的父亲黄瑀是一位耿直的廉吏,他和兄弟都深受父亲的影响。两岁时,父亲抱着他指着黄家祠堂大门上的“孝”“悌”等字教他辨识,过后再问,竟能百试不误。及长,父亲对他要求更是严格,教导他“百善孝为先”,耐心讲解古之圣贤忠孝廉义励志图强的故事。在黄瑀的熏陶教育下,三个儿子先后中进士,德行操守被广为称道。淳熙二年(1175)冬,黄榦迎风戴雪,一路跋涉,来到朱熹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村的住处,可这位先生神龙见首不见尾,始终不见踪影。黄榦决定一直等下去,直至见到他。为了等待朱熹,住在客栈的黄榦,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就等着随时被朱熹召见。这样的日子一等就是三个月,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了,朱熹才施施然归来。

许多人认为黄榦“候师三月”的故事,比起“程门立雪”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联赞道:“伊川府前立雪一尺,世皆尊程氏高弟称游杨载道南矣;紫阳户外候师三月,吾独赞朱子门人号颜曾续统北焉。”

黄榦从学朱熹达25年之久,一生受到朱熹的影响极深,朱熹为之上书请官、妻之以女、授之以书和屋,视其为道统继承人。后人评论朱熹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不少,然而“求其始终不渝、侍师至孝、老而弥笃者,唯黄榦也”。范寿康在《中国哲学史通论》中称黄榦是“有骨有肉的学者”。

1708498941134576.jpg

闽剧《黄勉斋》

淳熙九年(1182),朱熹去看望次女朱兑,正巧女婿黄榦外出。朱氏看见父亲突然间出现在自己的跟前,又惊又喜,连忙上前接过老人手中包袱并搀扶进屋休憩。父女俩多年未曾谋面,女儿打算去张罗款待老父亲,但因“家贫市远无兼味”,实在端不出什么像样的菜肴。无奈之下,朱氏只好跑到屋后的菜园里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碗麦饭。

朱氏从厨房端出葱汤麦饭时,面有难色、神情尴尬。深知女婿家里窘境的朱熹丝毫没有责怪,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笑着安慰道:“俭朴度日,是我们家的好家风。这样的饭菜已经不错了,吃起来不仅喷香可口,足以饱食,而且还能滋补身体,我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吃罢饭,朱熹走进黄榦的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婿黄榦归家后看到岳父题写的这首诗,想到岳父如此崇尚俭朴,感悟良深,在墙壁边上自题诗曰:“ 愚夫饱欲死,志士常苦饥。但能守箪瓢,何事不可为。”此后便将岳父的诗作为家训,悬挂书房,垂训后人。

嘉定十年(1217),黄榦知安庆。金人在安徽北部的光州一带连连起事,安庆军的首府在潜山,距光州不远,又无屏障,极易被攻陷,因此迁造新城迫在眉睫。当年五月,黄榦带领两万兵民开始筑城,他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亲自修筑一段,计算好工程量、费用和时间进度,余下的工程由其他人如法炮制,若有欺瞒、偷减、拖延之举,也就逃不过他的眼睛了。

1708498979308603.jpg

青山村勉斋特祠

安庆城建成后两年,金兵破周边的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而唯独安庆安然无恙。继而夏季江水泛滥,洪涝一个多月,安庆城仍屹然无虞。

黄榦以勤廉和智慧开创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使之有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后来还一度成为安徽的首府。如今,这个黄梅戏之乡,以一出常演不衰的经典黄梅戏《知府黄榦》来永恒怀念这个爱民尽职的地方官。

点评

黄榦把仁爱和清廉作为“家财”留给子孙,为后世点燃了一盏盏智慧之灯,他的道德光芒,长久地指引着后来者踏上人间正道。青山黄家的葱汤麦饭家风,安贫乐道,俭朴恬淡,不忘言传身教,秉持清贫的品行;黄榦造城的智慧和高洁的品性,对生活在当今的我们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来源:《左海清风:福州孝廉故事》)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