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清风 孝廉故事|郑昭先:清白自守 忧国忧民
2024-02-2311-09-26来源:清风福州

连江县蓼沿乡·郑昭先

他一生历经宦海生涯41年,隐退之时皇帝依依不舍,含泪诏拜为观文殿学士,以“参知政事”职衔归家养老。回乡后建桥梁、济穷困、兴教育,深得百姓爱戴。

1.jpg

长乐洋屿云门山岩壁上的郑昭先题刻

郑昭先(1158—1225),字景绍,号日湖,连江县蓼沿乡人。历任浦城主簿、归安县令、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等诸多职位,病逝后宋理宗追赠太师,谥文靖,封魏国公、入祀福州乡贤祠。

郑昭先自小勤学善思、才思敏捷。因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日抄夜诵,步入仕途后也没有安于现状,时常感叹自己才疏学浅,于是拜理学大师朱熹为师,勤学经史,著书立说。

入仕后,郑昭先一直秉承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图功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到浦城上任仅仅几个月,千余名山贼包围浦城县城,城内人心惶惶,当地县令惊慌失措。郑昭先挺身而出,率兵携百姓一同奋力剿灭了山贼。立下大功的他却谢绝了上级的奖赏,觉得是自身职责所在、理所应当之事,此举广受百姓颂扬。

在浦城任期满后,郑昭先回京述职,其功绩受到皇帝的褒扬,知湖州归安县令。恰逢当地闹饥荒,民不聊生,不少百姓甚至卖儿弃女以求活路。郑昭先一方面开仓赈济安抚灾民,另一方面贯彻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采取奖励农耕的方式缓解百姓危厄。此外,他还颁布法令摒除沉溺女婴的陋习,当地风气得到明显的好转。在他离任归安县令之时,全县百姓载道挽留,依依惜别。

嘉定三年(1210),郑昭先升任监察御史。他刚正不阿、敢于谏言,令宁宗赵扩十分敬重。有一年地方闹蝗灾,庄稼饱受侵蚀,粮食颗粒无收。赵扩颁布罪己诏文书,郑昭先便上疏进谏道:“殿下诏书徒为空文,有求言之名,而无求言之实;有兼听之美,而无兼听之效,臣以为不可取也!”在郑昭先看来,为民除害才是真抓实干,如此才算得上是一位明君。赵扩听后,采纳了他的谏言,下诏书举全国之力扑灭蝗灾,终于使百姓获得好收成。

郑昭先27岁释褐为官,至68岁退休,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宦海生涯长达41年。他隐退之时,宁宗依依不舍,含泪诏拜他为观文殿学士,以“参知政事”职衔归家养老。

告老还乡之后,郑昭先仍然忧国忧民。他在《自题亩忠堂诗》中写道:“雨旸与丰歉,忧乐为国分。每语子若侄,饮水当穷源。一衣与一食,无非厚国恩。”体现出他一生的志向和为官的准则。

1708658031231867.jpg

郑氏祠堂

郑昭先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子孙为民做好事、做实事。宝庆元年(1225),郑昭先带着长子郑逢辰回连江祖籍地祭祖。途经连江县潘渡溪时,看到横跨敖江中游两岸、始建于绍兴十四年(1144)的惠政桥被洪水冲毁,给敖江两岸居民的出行造成严重影响,便嘱咐长子郑逢辰在潘渡筹资兴建一座桥梁。大桥建成以后,两岸百姓的出行得到极大的改善,桥上人马络绎不绝,过往行人都纷纷赞颂郑家父子的功德。

郑昭先病危之时,仍心系家族子孙,立下遗嘱要设立“义仓”以救济贫困的族人,并聘请博学之士为孩子传书授礼。他一生恪守“忠朴”二字,并以此立下家训和诫子书,望后辈孝亲敬长、清正廉洁。家训中说道:“吾白屋起家,一生辛苦,惟守忠朴二字。荷国家厚恩,席祖宗荫庇,致身至此。汝辈皆得一官,事事见成,不可不知所自。汝辈居官当以清白自守,自请俸之外,一毫不得妄取,庶几不坠家声,亦不失吾期望之意:以示子孙,永为家训。”诫子书皆为八字箴言,如“尊敬师长,尚志闲邪”“敬兄睦族,惩愤去伪”“敬兄友弟,笃志强学”。

点评

郑昭先宦海生涯四十余年,恪守“忠朴”,忧国忧民,始终着眼于国家前途、人民利益,想问题、作决策,把自己的、家族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郑昭先的家训与诫子书既是对儒家文化的经典传承,也是千百年来连江郑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为连江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左海清风:福州孝廉故事》)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