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地名趣谈|话说“大义”
2024-03-0403-59-1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大义,一个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词。大义,又是闽侯县青口镇下辖村。大义古为闽县西集里,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

  大义得名的由来,颇有意思。《榕城考古略》有一条记载:“大义坊。旧西集里。以宋陈恺典乡郡,更名荣绣,今地名坊口。有渡曰大义渡。《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人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间,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故名。”

  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当时实行卫府制,以“卫”统“府”。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卫帅可能是来自京师的一个卫的首领。林枫引《广舆记》说:唐贞观年间,一位巡视到此的“卫帅”,看到这里商旅宾主有序,就名之大义。有的资料在“商旅宾主有序”后还加上“长幼有别”。或许,此处的“义”,跟“礼”的含义相近。

  按照里坊制,大义称大义坊。宋时,因为乡人陈恺当了大官,荣耀锦绣,更名荣绣里。这与省城三坊七巷的许多坊巷的改名是一个思路。后来大义还称坊口。《闽县乡土志》记载:“义溪(俗呼方口大义)。源出内七里区西集里白鹿山。北流穿义桥下,经清廉里安民桥,至积善里”。如果说大义的“义”,是缘于村里的“义溪”,大义村沿义溪聚居,也有道理。因为大义地处水陆要道,设有渡口,就名叫大义渡。

  关于“大义渡”,村人还有一个说法。相传,村里有一个孩子,聪明异常,幼小离家多年未归,母亲想念儿子,整天流泪哭泣以致双眼失明,后来坐轿子翻过山,来到渡口人多的地方,天天翘首以盼,最后等到了儿子归来。有的说,这孩子就是黄檗希运禅师,其母在渡头,不幸跌溺。黄檗禅师隔岸见到,乃投炬入河,为母引导,因名大义渡。由此看来,大义应该是“大孝”。或说,古人有过大爱、大义之举,是为大义。

  大义村陈姓,早在五代初闽国时,陈镕迁此,历世繁衍成大族,至明代,陈姓后裔文风鼎盛,自陈叔刚兄弟开始,四世九进士,均官居四品以上,世称“九条金带”。村内仍保存有皇帝下达的赦、诰、谕68道,陈氏祠堂及陈姓祖坟都得到完善保护。

  大义还有个特别有情有义的传奇,就是义溪有座“十八姓氏宗祠”。当时村内诸姓杂居。其中,一些姓氏因为人口多,成了“大姓”,其宗祠也比较壮观。另外一些姓氏就相对为“小姓”,祠堂小,乃至没有设。后来,有人提议,集合众小姓之力共建宗祠,以后每年的正月十八,十八姓大家同时祭祀。一般情况下,祠堂由各姓氏宗族各自建造。但有些祠堂是由姓氏联宗或者多个姓氏共用一个祠堂。如泉州有七个姓氏的联合宗祠。“十八姓氏宗祠”在全国各地的祠堂中是独树一帜的。“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祠堂内的“桃园结义”彩绘契合了他们邻里和睦相处的仁义精神,与“宾主有序、长幼有别”的中华文化之“礼”异曲同工。

  《福州晚报》(2024年3月4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