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一座始建于1917年的老宅,风雨侵蚀,日渐破败,政府民间合力抢救,修缮改造,活化利用,重现芳华——
心远庐:百年侨厝 留住乡愁
郭宅博物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走进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一处青灰色院墙包围的两层楼红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有一个既动听又贴切的名字——“心远庐”,源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句。这座古厝始建于1917年,兼具中式与南洋风情,寄托着一个侨商家庭的浓浓乡愁,记录着一个千年古村的家国情怀,折射出郭宅村古建筑的抢救和活化之路。
一座村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郭宅村背靠青翠的高盖山,腰系玉带白湖河,是北宋时期郭子仪第九代嫡孙郭华携家眷从长安入闽后的居住地,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如今,这千年文化已融于心远庐。
3月2日15时许,记者刚走近心远庐,便听到比划拳脚的吆喝声。穿过大门,只见几个村民正在前院练习郭宅村的传统武术“女人拳”,身后便是古朴的心远庐主楼,门楣上是“郭宅博物馆”五个大字。
“这座百年古厝是郭宅村下南洋的第一人郭钦荣所建,由于郭氏后人多居住在海外,心远庐日渐空置破败,曾一度荒废,屋外甚至堆满了垃圾。2021年3月,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政府经过修缮,将这里改造为郭宅博物馆,并对外免费开放。”郭宅博物馆讲解员郭涛生于兹长于兹,他既是这座百年侨厝重现芳华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说起心远庐的故事,要从郭钦荣的家族说起。”在郭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心远庐,探寻一段百年前郭宅村人下南洋的故事。
1891年出生的郭钦荣,在郭家兄弟6人中排行老四。1911年,他背井离乡只身赴马来西亚谋生,凭着勤劳奋勉、善察商机,短短数载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商人。紧接着,他邀请几个兄弟一起下南洋打拼,并于1916年在马来西亚组建了“东升公司”,专营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郭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树高千尺不忘根。即便身居海外,郭钦荣始终对家乡和祖国念念不忘。1917年,他返乡祭祖时起厝,历时3年建成了心远庐,此后许多郭氏后人都曾居住于此,比如郭钦荣之孙、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
“上世纪50年代,心远庐曾被改造成‘郭宅乡卫生院’,许多郭宅村人都出生于此,包括我自己。所以,修缮心远庐不仅是郭钦荣后代的心愿,也是郭宅村人的期待。”郭涛说。
修缮后的心远庐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心远庐大门门面呈葫芦状,这是郭钦荣按照他在马来西亚的宅邸复制的;一楼有回廊,窗户为拱窗,室内楼梯为蝴蝶式;“心宜恒,志宜坚,为学之本;远着眼,近着手,于事有成”,为恢复老宅原来的样子,郭孔辉院士专门画了图纸,并书写大门上的“心远庐”名称及两边对联……
步入主楼,一楼是族裔贤俊篇,讲述郭宅村的郭姓起源、郭宅村历朝的建制沿革,展现历代名人乡贤艰苦创业、奋斗打拼的故事。二楼分为文物古迹、家风家训、兴学重教、竹编工艺、习武传统等部分,介绍郭宅村内的文物和历史建筑、村民兴学育才的故事,以及郭宅村人自古以来便传承的竹编技艺、特色拳术的发展史等。
在这里,游客还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实物展示,看到明朝嘉靖年间十八勇士抗击倭寇入侵、黄花岗起义郭氏三烈士舍身就义,以及抗日英雄郭奇珊英勇殉国的故事,感受郭宅儿女的家国情怀。
“开馆至今,我们已经接待游客上万人次。”郭涛表示,为了增强体验感,博物馆里的竹编师傅会走进学校教孩子们竹编技艺,村里的武术传承人也会在馆内教授“女人拳”等特色拳术,让郭宅村的千年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千年古村里的侨胞精神
经过39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开枝散叶,郭宅村现有4000多户2万多名郭氏族亲。
在郭钦荣的带领和影响下,郭宅村有上千族人陆续到东南亚、欧美等地打拼,其中颇负盛名的有马来西亚侨领、著名企业家郭鹤年,马来西亚原旅游部长、曾任马来西亚驻多国大使的郭鹤举,美国著名航空科技研究专家郭时杰,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会长郭农等。
郭宅村由此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许多侨建筑满载着侨胞爱国爱乡的深情。马来西亚著名侨领郭鹤年老宅里的六和亭便是其中的缩影。郭鹤年是郭钦荣的侄儿,其老宅就位于离心远庐不远的小巷内。1923年10月,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彼时,郭钦荣因身体原因回心远庐调养,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就成为“东升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教育郭鹤年的重担落在了母亲郑格如的身上。郑格如也是福州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小教育儿子要“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而这也成为郭鹤年的座右铭。正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郭鹤年在获得了“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之父”等称誉后,依旧热心桑梓,积极捐资捐物,为家乡修桥铺路,建设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为了鼓励后人,1978年,郑格如回到郭宅村,在自家宅院里修建了六和亭,希望“六兄弟齐心协力壮大家业”,更希望海外子孙时常回乡谒祖,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并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等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郭氏后人。
如今,郭鹤年老宅里依然居住着他的后人——侄儿郭孔翔,他也是海外郭氏子孙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在老一辈的引领下,海外郭氏后人始终心系家乡、心系祖(籍)国,只要乡亲有需要,必定会第一时间出钱出力。”郭孔翔表示,最近他告知村里的郭宅中心小学需要修缮款,海外郭氏后人立即响应,积极捐款筹资,近期还将回乡考察,以实际行动支持村里的教育事业。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保护
近年来,随着福州城市建设提速,福州市仓山区决定对郭宅村整村进行旧屋区改造。然而,郭宅村历史悠久,各种古厝古宅、古祠古庙、古街古桥众多,许多还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明代监察御史郭廉的祖居“察院厅”,清代诗人郭廙的祖居“镜湖居”,抗日海军郭奇珊的故居,“五四运动”先驱郭梦良与福州才女庐隐的祖宅“梦良楼”等等。盖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姚昕介绍,郭宅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30多座,其中有6座侨建筑。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守护好古建筑、说好侨故事?
去年12月,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强福建省涉侨建筑保护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目前全省共有涉侨建筑2546栋(处),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热心人士和海外侨胞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服务或投资等方式参与涉侨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心远庐的活化之路为样板,对郭宅村的侨厝及其他古建筑进行整体规划、修缮、保护与利用。”姚昕表示,以《通知》的出台为契机,该镇将引入社会力量在郭宅村打造一条规模化的历史街区,再逐步恢复原先的市井业态,让郭宅村的历史风貌得以保留,也留住侨胞们的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郭宅村内还有一座“七星桥”,它是白湖河上的第一座桥,在北宋天圣年间,由郭宅先民捐资修建。斗转星移,历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七星桥依然巍然挺立,它见证了郭宅村先民沿着闽江登船出海打拼的奋斗史。
“为了讲好郭宅村的故事,我们规划了一条‘北斗七星’的导览路线。”郭宅村党支部书记郭可枢表示,眼下郭宅村正在建设的历史街区将以七星桥为连接,串起心远庐等侨建筑与其他古建筑,让参观者通过郭宅村的历史文化、侨胞故事,汲取爱国爱乡、勤劳进取、开放包容、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记者 吴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