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鼓楼摩崖石刻
主办单位: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福州日报社
“一曲”摩崖石刻。
“山阴亭”摩崖石刻。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2200多年前,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建起福建第一座王都冶城。冶山上曾有“无诸故城”石刻,是冶城的主要标志。
冶山是福州城市的根脉,是福建闽越文化和汉文化的发源地。自2018年冶山春秋园提升改造以来,先后有80多段摩崖石刻及碑记被发掘保护,刻字篆、隶、楷、行、草一应俱全。透过石刻或碑记,唐朝到民国千百年间,文人墨客在这里寄情山水、雅集吟咏的行状展露眼前。
用心发掘胜景增色
冶山自汉代起一直是福州的核心城区,除了历史文献,事实的证据在哪里?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对冶山的考古发掘一直没有间断,闽越国“万岁”瓦当、唐代马球场遗址等相继出土。
据福建博物院考古专家考证,唐代马球场遗址是我国挖掘出土的唯一一个马球场遗迹。晚唐福州刺史裴次元在冶山东坡辟球场,建球场山亭,为诗二十咏。1958年,球场山亭记残碑出土,正面隶书,字径4厘米,背面楷书,字径3厘米,为裴次元建球场之佐证。裴次元建球场时,亲自题咏二十九景镌刻于石上,冶山二十九景由此而来。
历史长河慢慢流淌,二十九景几度毁损、几度重修。冶山春秋园提升改造,摩崖石刻“梳洗上妆”,重现昔日十几景。有文史专家认为,“山阴亭”“玩琴台”“红蕉坪”三处摩崖石刻为裴次元建二十九景的石刻遗存。
“山阴亭”石刻为楷书,字径36厘米,纵五行。边上还有一段民国题刻:唐刺史裴次元建,毗陵(现为江苏常州)刘溥修,候官张国洺书,闽侯欧阳英重建。
“玩琴台”石刻为隶书,横一行,字径15厘米。相传“玩琴台”为闽越王鼓琴纵歌、饮酒欢宴之处,“玩琴”两字为汉代隶书中的异体字。
“红蕉坪”石刻为行楷书,纵一行,字径23厘米。据冶山周边老住户介绍,原本此处长着几株红蕉,与“红蕉坪”相得益彰,该丛红蕉于20世纪50年代枯死。
不要小看这些花树,唐代红蕉炼制的蕉布是当时长乐郡(今福州)珍贵的贡品。近年,闽都文化爱好者在晋安区日溪乡山野中发现了野生红蕉林,采摘两株带回市区,与鼓楼区园林中心工作人员一起种在冶山春秋园内,为园中景致再添一分色彩。
持续保护“九曲”聚齐
冶山旧称泉山,取“有天泉之水汩汩流出”之意。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冶山上鲜有泉水流出。昔日文人雅士曲水流觞、吟诗结集的胜景,可通过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品味一二。
据近代文人施景琛著的《榕城泉山沿革纪略》记载“九曲池在将军山顶,岁上巳,郡人修褉于此”,将山上岩石堑成九曲形,一折一曲。如今在园区游览,在山顶高处可见“九曲池”摩崖石刻,为王楚卿先生书,楷书,字径20厘米,石刻下的池中建有蜿蜒环绕的流杯渠。
旧时,每年三月三上巳节,文人雅士聚在池边,将酒杯放在“一曲”,让它顺水流转,形成曲水流觞的景致。众人随手而取饮酒游戏,成为当时泉山一景。
自2018年冶山春秋园启动提升改造以来,“九曲池”、“一曲”至“八曲”摩崖石刻相继被发掘保护,但“九曲”不知所终,成为闽都文化爱好者心中一憾。近年,长期致力于冶山摩崖石刻发掘保护的冶山斈社社长陈元春在园区内观赏摩崖石刻时,发现冶山东坡石壁上,有一处凹凸不平,疑似被涂抹了遮盖物。
陈元春将遮盖物清理干净后,“曲”字显露,旁边石壁被层叠的榕树根覆盖,从树根缝隙处依稀可辨横写“九”字刻痕。随后,鼓楼区园林中心聘请专人对“曲”字石刻进行保护挖掘,同时研究制定“九”字石刻保护发掘方案。
至此“九曲池”之九曲摩崖石刻聚齐,其中“一曲”和“九曲”为横书排列、“二曲”到“八曲”为纵书排列,“三曲”“六曲”为行楷,其余均为楷书。“从王怀晋所书‘九曲池’石刻分析,可联想自唐以来,冶山就是官员文史聚会胜地,由此可见冶山‘九曲’非效仿武夷‘九曲’,而是取‘九曲流觞’之妙义。”陈元春介绍。
(记者 雷岩平 刘珺 朱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