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明正学:黄榦教育思想的最终关切
2024-03-2604-29-01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黄丽云

黄榦,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淳熙二年(1175年),刘清之以书荐朱子,适朱子外出,黄榦寄宿客栈,“睡卧一榻,两个月不解衣”,一直等到朱子归家。朱子称赞黄榦“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以仲女嫁他。黄榦伴随朱子北上南康、潭州,南下漳州,代朱子“看文字”,参考异同,折中诸说,担负起朱子学术助手之责,理学造诣深得其真传。朱子去世后,黄榦不辜负朱子的厚望,终身捍卫与弘扬朱子理学,所授门人遍及闽、浙、赣、蜀、两湖等地。

“请直卿代即讲席”

黄榦从学于朱子期间,学问精进,深得朱子器重。绍熙二年(1191年),黄榦应闽帅赵汝愚之请,到福州登瀛馆执教,后又移到老家鳌峰山下的叶氏悦乐堂。黄榦仿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学仪式举行释菜礼,祭祀先圣先师。福州及附近县的读书人纷纷前来拜师求学。绍熙三年(1192年),朱子在建阳五夫扩建竹林精舍,他写信告诉黄榦:“它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

庆元四年(1198年),黄榦仿效朱子当年寒泉精舍边守墓边结庐讲学体例,在箕山父母墓旁选一地,结庐讲学著述。弟子们闻讯纷纷前来。黄榦将开馆收徒教学情况写信向朱子一一禀报。朱子即刻回信,“居庐读礼,学者自来,甚喜,但不易,彼中后生,乃能如此”。

庆元五年(1199年),黄榦开斋学于新河所居,朱子遣其孙朱钜、朱钧来此从学。黄榦始课诸生,日讲《易》一卦、《孟子》两版,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周末放假,组织弟子们到神光寺庙聚会。每次点名五六个门生回顾这一周学习内容,讲不通者罚站。

嘉泰元年(1201年),黄榦在栗山建了栗山草堂,同时收下林端仲的两个儿子林子牧、林子扬为门生。朱子的几个孙子朱钜、朱钧、朱鉴等都到姑父门下求学。二哥黄东的儿子尚幼,黄榦也收入门下,精心扶教。

“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

庆元元年(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子命黄榦奉表,以恩荫补将仕郎。庆元二年(1196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嘉泰四年(1204年),调监嘉兴府石门酒库,后历知临州县、新淦县、汉阳军、安庆府等。他每到一地,整顿吏治,赈灾恤民,极力改善民生,还团结同门、著书立说,开办书院、教授生徒,讲学不辍,以羽翼师说。

在州、县学讲学。嘉定元年(1208年),黄榦初知临川县。政事之余,黄榦积极推进学校建设。嘉定二年(1209年)正月,郡守礼请黄榦到郡学讲课,黄榦以“四德四端之要”为题讲解和传播朱子理学。临川县学破弊不堪,久已不闻读书之声,黄榦主持将县学修葺一新,又“建咏仁堂于明伦堂北……以朱子之学教临川之士”。黄榦在此将朱子理学传何基,何基传金华四君子,开创金华学派。

嘉定五年(1212年),黄榦知新淦县事。同门友人杨公楫时任江西运判,请他到东湖书院讲《中庸》之第四章。他在赴书院讲学前与杨公楫沟通,他准备的讲义直截了当,提出作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还提议要立定学规,使学生懂得尊师重道。黄榦在此将朱子理学传饶鲁,饶鲁之学为其弟子程若庸、吴澄所继承,开创双峰学派,使朱子学在江西大盛。

嘉定七年(1214年),黄榦知汉阳军,发现汉阳军学没有教官,由知县暂时兼代,学校教育也流于形式,“士友之来学者,闻鼓而集,会食而散,弦诵之声终岁寂寥”。黄榦对军学进行大力整顿,请人担任学正,规定学生必须住宿于斋中,定期考查所习课程。开除军学中虚领俸钱的两名职事,驳回增添俸钱的申请。规定举行释菜礼时,要关闭后门,不准闲杂人等出入。黄榦亲自教学,著有《孟子讲义》二十篇,还请一些学者来教学,认为“守令之职,不惟治狱讼,理财赋,正欲崇学校,养人才,使教化行而风俗微”。他的弟子赵复将理学传向北方。姚枢、杨帷中、许衡等人皆从其学。

嘉定元年至四年(1208—1211年),黄榦任临川知县时,捐俸与参政李璧同创书院。书院因面对峨峰而名峨峰书院。嘉定八年(1215年),任汉阳知军时,黄榦在凤栖山建凤山书院。《勉斋年谱》记其在汉阳“五日一下学,劝课诸生,讲诵躬督教之”。又云:“某行且一考,秋间方整顿学校。遇一、六日下学,与士友讲说,且课其读《论语》,使之自讲大义。湖外士子却质直可喜。且开其路,异日亦当有兴起者耳。”

黄榦及其同僚所致力的书院,相比较县学而言,自由空间更大一些。黄榦曾表彰周谟倡导的月聚、季聚的定期聚会方法,经常召集同门友人和弟子一起聚会研讨。

嘉定七年(1214年),黄榦任汉阳知军,建成五先生祠,祀奉周敦颐、“二程”、游酢和朱熹。祠堂建成后,黄榦带领郡僚及诸生祭祀“五先生”。黄榦认为周敦颐倡其学,而朱熹实成其终,“此邦之士知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

“以心照书,无以书入心可也”

黄榦为官期间多次请辞回乡,在福建各大小书院、官学甚至民居中坚持讲学著述。嘉定十一年(1218年),黄榦因病辞官回乡,开始了他在福建最后四年的教育活动,也开启了他学术思想生命的最高峰。

嘉定九年(1216年),黄榦从汉阳归,因无屋可居,乃假城南乌山法云寺而居。门人弟子“毕集于法云寓居”。黄榦制定《同志规约》,要求学子“每日各读一经一子一史,而以《论语》《周易》《左传》为之首。日记所读多寡,所疑事目,并疏于簿。在郡者月一集,五十里外者季一集,百里外者岁一集。每集各以所记文字至,与师友讲明而问难之”。

嘉定十年(1217年),黄榦从安庆任上辞官回乡,置书局于寓舍之书屋及城东张氏南园,四方生徒会聚讲学。黄榦勤勉不倦,朝夕往来,质疑问难,请求教益,像朱熹讲学的时候一样。他说:“以心照书,无以书入心可也。”又对门人说:“学者役精神于文义,而不反求诸心,终未免有口耳之学。”

嘉定十二年(1219年),因之前的法云寓居迫狭,无以容朋友,更辟草舍三间于门侧,诸生移寓于山之嘉福僧舍,新作书楼叫“云谷书楼”。嘉定十三年(1220年)春,黄榦亲自在北山匏牺原看得一块地,建成高峰书院。在旁边建亭台轩泉榭,名其亭曰“求得正”,阁曰“老益壮”,其轩曰“笑不答”,其泉曰“逝如斯”,表达了黄榦晚年乐观的心情。

高峰书院建成后,莆田潘谦之、陈师复来此相会讲,“自此,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早给”。高峰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齐名,是嘉定年间全国学子最向往的书院之一,从学门生80多人,逐渐形成勉斋学派。

嘉定八年(1215年),黄榦奉祠还乡,先到建阳考亭。消息传出,诸生从学云集于竹林精舍。黄榦在此撰写《竹林精舍祠堂讲义》,开始草撰《朱文公行状》。嘉定十二年(1219年),黄榦合文公《论语集注》《集义》《或问》三书而通释之,为《论语通释》,这是黄榦整理朱子学术,使之系统化的一次努力。

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月,黄榦延续了他汇聚众说而断之以己见的学术方法,写成《朱文公行状》,向后学者展示朱子的人格,揭示为学成德的方法。三月,黄榦在寓所寿终正寝。

去世前6日,黄榦《与杨信斋书》提到:“老矣,既不可追悔。朋友间不能刻意求进,一得之智,一偏之见,便志满意足,大可叹也。”讲明正学是黄榦思想的最终关切。

《福建日报》(2024年3月26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