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选择,城市的守望——一花一茶越古今
2024-04-2809-46-46来源:福州日报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周年系列报道①

世界的选择,城市的守望——一花一茶越古今

1.jpg

在闽侯上街镇侯官村百亩茉莉园里,村民们抢抓农时扦插茉莉花。 记者 林双伟 摄

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仍保留着一项古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因为一朵花、一叶茶,福州成为公认的“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花与茶的巧妙结合也成就了誉满海内外的“中国春天的味道”。

到底是气运极佳?还是天道酬勤?今年4月29日,正值“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周年。借此契机,记者带你解码这段申遗之路。

2.jpg

非遗传承人陈光富正在制茶。记者 石美祥 摄

人无我有

“福州茶”具有怎样的全球代表性?

从2002年发起至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已先后评审认定了86个全球遗产地。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其坚定的支持者与成功的实践者。

“在各大遗产地中,茶类项目共五个,中国占据其中三席,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看来,茶文化在申遗中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成功入选的茶类都有其全球代表性与不可替代性。

中国农耕文化凝聚千年智慧,诞生了数千种名茶,为何“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能够脱颖而出,获此殊荣?闵庆文表示,两大申遗“加分项”不可不提。

一是“舶来花”与“中国茶”的千年结合。茉莉产自西方,2000多年前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扎根福州,于闽江之滨摇曳生姿。宋时,福州人首创窨制工艺,引花入茶,馥郁至今。

二是“山上种树,沿河种花”的生态系统。茉莉花与茶比肩而生、彼此对望,在福州构建出一套森林、茶园、城市、花田互补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全球也是独此一份。

“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和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造就了福州这一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闵庆文说,这正是当初专家们重点推荐该项目申遗的关键原因。

除此之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筛选标准也十分严苛。具体包括5项基本要求:保障食物和生计安全;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特有的农业知识体系和技艺;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和精神体系;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土利用系统等,缺一不可。

“与文物古迹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关注前端生产,关注活态性传承,这是动态的、复合的。”闵庆文表示,现在在福州,仍可以看到大量从事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人,这是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福州从事茉莉花茶生产的花农、茶农有10万余人,年产花茶1.9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约百亿元。从过去到现在,闽江、乌龙江、敖江、大樟溪等重点水系沿岸,茉莉花田绿意盎然;春茶采收之际,遍布罗源、永泰、连江等多个县区的生态茶叶园区也正勃发着生机。

3.jpg

采茉莉花要采花苞,香味才更浓郁。

因地制宜

一项关乎人类产食的智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什么?除了目之所及的花田、茶山,还包括背后逐年精进的种植技术和传承千年的产食智慧。

闽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母亲河”闽江一路裹挟泥沙而下,于东向的入海口积沙成田,勤劳智慧的福州人选择在沿河沙地上种植茉莉等经济作物,既可固堤,又可作为生计养家糊口。

由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来到这里的茉莉花,直接跳过“适应期”,沿河一路盛放。自此,福州成为国内最早引种茉莉花以及最佳栽培的地区之一,并拥有了“本土限定”品种——单瓣茉莉。

春天,群山间,茶农采下春茶,制作明前茶;夏天,河岸边,花农戴着斗笠,挎着“一具两用”的鱼篓,采撷花蕾。当地农户还采取荔枝、龙眼和橄榄等果树与茉莉花间作的复合生态种植模式,不断挖掘土地资源的潜能。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小组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维奇还记得十年前调研时的惊喜,“农业领域的一些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朴素实践在‘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中其实早有体现”。

花茶制茶区,一般就设在花田旁。根据经验,“伏花”最香。为了留住这抹鲜灵,必须争分夺秒。铺上一层洁白茉莉,再叠一层鲜香春茶,掐准时间,在制茶师富有节奏感的左右摇筛下,花与茶翻飞起舞,反复拌匀,直至达到茶充分吸香的饱和状态。

这项独属于福州的窨制工艺,之所以难出其右,在于“见茶不见花,却有茉莉香”的独特性。在福州,掌握手艺的制茶师傅不少出自花茶世家,制茶工艺代代相传。

如今看来,福州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地烙下茉莉花与茶的生产、加工和文化的印记,这在国内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在王维奇看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呈现了中国茶发展演变的风貌,为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茶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4.jpg

茉莉花茶窨花手法。

先行一步

水到渠成的申遗之路

几番风云,跌宕荣光。

不论是农业文化,还是自然、非物质文化,能列入全球重要遗产的,背后必定伴随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危机感。对福州来说,这样的危机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

改革开放后,福州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逐渐让渡给工业和建筑用地,直接导致福州茉莉花与茶的生产面积、从业人员数迅速下降,花茶年加工量不足3000吨。在当时,作为行业标杆的福州茶厂一度濒临倒闭,时任福州茶厂厂长的陈新光回忆道:“那是从未有过的低潮期。”

传统优势产业由盛转衰之际,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出手,迅速推动成立茶产业联盟,着手布局复兴,通过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举办茶王赛、传承人大赛等茶事活动,力挽狂澜。申遗前夕,福州已主动完成初步的保护组织和制度建设。

凭着先天底子好、重视程度高的优势,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顺利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福州领导班子十分振奋。仅一年之隔,再升一级!该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意大利罗马捧回了这张世界级“金名片”。

因为农遗保护,帝封江茉莉花基地被划定为遗产地核心保护区。这块位于福州城区的核心地块,本计划为地产、城市基建“铺路”,终究“让路”农遗,不仅保护了产业,更护住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

闵庆文表示,正是因为有了一批领导干部、基层管理人员、茶企积极向外获取信息,率先关注到了这项特殊的遗产保护。“当初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时候,全国只有19项参加,现在已有188项。相比之下,思路快一步,成果更丰硕。”在先发优势基础上,福州持续不断地努力争取、主动作为,让“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得以顺利申遗,绽放在世界舞台。

先人一步的胆识、一座城市的守望,为这项身处繁华都市的农业文化存续赢得一张“护身符”以及更为长远的生机,此后十年乃至未来,将得到绵延不绝的保护与发展。

5.jpg

精选优质茶坯。

【名词解释】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一种“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怎么直观地判断和记住农遗与其他遗产之间的区别?很简单,只要记住——多数的农业文化遗产,都跟吃有关。

农耕是衣食之源,文明之根。勤劳的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还“吃”出了多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成功申遗数位居世界第一,共计22项入选。

6.jpg

福州茉莉花茶。记者 郑帅 摄

【追寻印记】

帝封江茉莉花种植基地:位于仓山区盖山镇,是首批一级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之一,于2013年荣获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于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农业部认定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并被中国科协评定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内茉莉花种植核心示范区198.8亩。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早期经营茉莉花茶的商号大多集中在上下杭以及苍霞洲茶道、福全社、荔枝弄等处,如今统称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紧邻台江码头,是福州商品天然的集散地。这里众多茶商云集,每天有上千担茶叶从这里输往各地。

鼓山古茶园遗址:位于鼓山涌泉寺,曾产出被作为贡品的鼓山半岩茶而得名。据载,五代后梁闽王修建涌泉寺之时,将有罪之人集中到鼓山种茶,由涌泉寺的僧人监管。而后来之所以叫“半岩茶”,是因为茶园位于鼓山半山腰、茶树依傍岩石而生,因地形而命名。

(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杨文文 郑泓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包华摄)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