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之④
借一石,知百岁人瑞生平、晓千年“候官”之辨——
明万历十三年林春泽墓买地券
买地券指的是古代置于墓中的地契,一般用石、砖、铁、木等材质刻写。明万历十三年林春泽买地券材质为端石,宽37.5厘米,厚2.2厘米,通高71.3厘米,现为闽侯县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这块石碑上,既藏有关于“候官”之辨的有趣历史,也道出墓主林春泽百岁生平里政廉德著的故事。
林春泽
碑文
“侯”要读“hòu”
蕴藏“候官”之辨的历史典故
碑上载明林春泽的生平、生卒日期,墓地的四至、价钱、牙人(古代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保人(为双方履约做保证的人)和不容侵占等语。最有意思的是碑上文字一列是正着书写,一列是反着书写,以此交替。碑文第二列头四个字为“居候官县”,印证了闽侯县的“侯”要读“hòu”的缘由,其中还有一段关于“候官”之辨的有趣历史。
福州历史上的候官县(后写成侯官县)最初设立于东汉末年。“候官”是汉朝“都尉”下属的一种县级军事防务组织,其长官称为“候”。根据出土的汉简显示,“候官”的职能除了监察敌情、防御入侵等军务之外,还兼有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事务。“候官”这个军事属性,我们从“候”字的原义也可了解。《说文解字》曰:“候,司(伺)望也。”,即“候”本义是指侦察、守望,古代军队里的探子即称为“斥候”,可见“候官”不论作为职官还是机构,都源于其军事职能。
“都尉—候官”模式毕竟属于军管性质,待军事压力缓解,边区社会发展稳定,各种条件成熟后,朝廷还是要推行正式的“郡—县”行政模式。
东汉之后,全国各地的“候官”相继撤销了,福建福州地区的“候官”也由军事机构(职官)名,意外地转化为正式的县名——候官县。在候官县建立之后,本已消亡的汉代“候官”制度以地名的形式残留下来,并存在了近2000年。虽然候官县(后写成侯官县)在民国时期的区划调整中合并消失了,但至今闽侯县上街镇仍有一个千年古村“侯官”村。这个曾经的候官县衙所在地,延续使用这一独特而珍贵的古老地名,堪称是汉代地方军政制度的“活化石”。
相传在清代早期,有个官员觉得候官很容易被误解为“等候做官”,寓意不好,于是就上报朝廷把这个“候”改为了王侯将相的“侯”字,但是读音保留第四声,读作侯(hòu)官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合并,县名各取首字,成立闽侯县。因此闽侯的“侯”要读第四声“hòu”。
林春泽墓买地券
故居
为典型官宦府第建筑
另有“人瑞坊”“六朝大老坊”之称
林春泽故居
这通买地券的主人——林春泽(1480—1583),字德敷,号旗峰,侯官县(今高新区)南屿人,是明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江西宁州同知、吉州通判、广东肇庆知州、高州太守、贵州程藩知府等。
林春泽故居——水西林古建筑群于明正统至嘉靖(1436-1566)年间建,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位于高新区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古街。
而“水西林”之名也始于林春泽。相传,在明正德年间,林春泽与城门濂浦的林炫同为正德甲戌科(1510年)进士、同朝为官(林炫官居吏部尚书,林春泽任户部侍郎)。为便于区别,正德帝按濂浦(在东)、北屿(在西)所居方位,将两人分别称为“东林卿家”“西林卿家”。北屿人以此为荣,便将村名改为“西林”。又因s旗山之锦溪由此流过,在村前受堤坝抵挡,水向西倒流,且这个村只居住林氏一姓,所以,人们就称其为“水西林”。
水西林古建筑群自西向东,有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住宅等七座并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林春泽故居为合院式民居,有歇山顶门楼、前院、正座、后天井、后座、后花园及厢房等。正、后座均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门前有抱鼓石一对;门楼外为八字形翼墙;后座又称梳妆楼,木构双层楼阁。该宅为典型的官宦府第建筑。
此外,因林春泽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在其百岁时,朝廷邀请他重宴琼林,被尊为“人瑞(常指年纪100岁以上的人)翁”,因此林春泽故居也有“三世琼林第、六朝大老家”的美誉,并被称为“人瑞坊”“六朝大老坊”。
生平
一生为官清廉 体恤百姓
著有《家训》16篇警示后人
据史料记载,水西林在宋、明两代共出过23名进士。其中明代的就有林春泽、林应亮、林如楚等,都是杰出代表。据了解,以林春泽为代表的林氏家族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清廉之风代代相传。
林春泽被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后,负责管理运河北部漕运。漕运是明王朝联系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和南方经济重心的大动脉,仅官方核定每年须运粮三百万石,实际达到五百万石,沿途政府设关纳税,税银可达数百万两。林春泽认为“盖仓廪系朝廷之积蓄,天下之大命也。蓄积之盈亏实由于漕运之通塞,实是系于生民之休戚”,“顷年以来,漕运之规坏少,民几至于颠运也”。于是他致力制定规章制度,疏浚阻塞,加强管理,除恶扬善,上任当年漕运便通行无阻,行旅感谢他,都叫他“林佛”。
林春泽无论是在户部任职还是管理地方,都是一位勤政廉政、视百姓如手足的好官员。他任贵州程蕃知府时,当地汉夷杂居,交通闭塞,文化低劣,经济落后;他到任后修桥铺路,改造学宫,起用德才兼备的学士分任少数民族村寨塾师,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据《贵阳府志》记载:“于是夷人从始知汉威仪,骎骎向学,乃今宾不乏,则翁之化也。”林春泽在贵州程蕃知府一干13任、39年,年老返乡之际,当地百姓送他的一副对联“政廉德著十三任程蕃知府,节亮风高卅九秋南国青天”至今仍高挂在乡贤祠。
此外,林春泽一生对族人教育非常严格,著有《家训》16篇,涉及人生立志、家族继承、培育族人、生活习惯等,为水西林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百岁时,其子林应亮70岁,为户部侍郎;林应亮的儿子林如楚官居工部侍郎。林春泽就自题大门联:四十登科,甲戌还登甲戌榜;五旬生子,长孙又抱长孙儿。上联自指四十岁时登甲戌榜进士,过六十年,又逢甲戌,登百岁榜。下联指其四世同堂,与子林应亮、孙林如楚、玄孙林慎同为进士。而“父子孙孙世进士”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少数的。
□专家品宝
印证了闽侯历史沿革变迁
特邀专家:闽侯县博物馆馆长 周丕铧
明万历十三年林春泽买地券制作精良,字口清晰,书法古拙,体现了林春泽的身份和地位。明代买地券所载均为程式化内容,墓主生平、生卒日期为真实资料;地价、四至为虚拟数字、虚拟空间;保人、牙人取道教土地神仙张坚固、李定度,从南北朝沿用明清时期;只强调“买”,未体现“卖”,与现实土地买卖契约根本不同。该买地券是了解古代丧葬制度、墓地土地契约制度的实物见证,也印证了闽侯历史沿革(候→侯)的变迁。
(记者 陈木易)
《福州晚报》(2024年5月6日 A08版 文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