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民国初期海军少将肩章 见证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
2024-05-1003-20-32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之⑥

民国初期海军少将肩章 见证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

  从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中国海军的军服经历了数次样式变迁,其演进过程如同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既体现了整个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成长史。

  依山傍水的马尾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一副民国初期的海军少将肩章,是国内博物馆中仅存的实物。

1715325815670096.png

  制作精良 工艺复杂

  这副肩章为国家二级文物,是海军军官夏季制服所用。记者看到,肩章的制作精良、工艺复杂,它以蓝黑色呢子为底,覆有一层用金色丝织带编织的金线,在这之上又缀上三足宝鼎、交叉的海军锚、银星等代表军徽、军衔的标识。可以看出,这副肩章的主人是一名海军少将。

  “它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的海军肩章。最具辨识性的是上面的军徽标识,北洋政府时期海军的军徽是三足宝鼎,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变成了青天白日徽。”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清王朝就此烟消云散。2月15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袁世凯当时实际是继承淮系衣钵的北洋系军政集团的首领,因而北洋系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被称为北洋政府。中国海军的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新政府的成立开始变革。当时,北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军服制度,1913年1月18日,以大总统令的形式批准海军军服规章制度《海军服制》颁行。

  从整体上看,北洋政府海军的军服实际就是清末海军军服的延续和改良,二者具有极大相似性,区别仅是将清末海军军服上那些用以标识清政府的图案、文字去除。

  北洋政府海军军服主要分为军官服与士兵服。军官服包括大礼服、礼服、公服、常服、夏服、外套、雨衣等。肩章的图案与清末海军相比,主要的区别就是去掉原有的金龙戏珠标识,改为三足宝鼎,取其革故鼎新的良好寓意。军官服的袖章内绣入了嘉禾纹样,自民国肇创开始,寓意“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的嘉禾图案,开始取代清代的龙纹,广泛出现在中国海军军服设计中。

  “民国初期海军少将肩章是中国海军进入民国时期历史的生动的见证。以三足宝鼎为军徽只存在于北洋政府时期,它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副北洋政府海军肩章实物。”陈悦说。

  新的海军服装样式公布后为了规范着装,保持整齐划一的军队形象,1918年10月21日,海军部颁行了《海军服装规则》,对各种场合的着装都作了详细规定。按照这项规则规定,每年的6月1日至8月底可以着夏季制服,由于各地区温度不一,也可由各处的资深军官视情况灵活处理。白色夏服没有袖章而用肩章,但当在航海中穿着夏服时,可不佩戴肩章。

  留有一个未解之谜

  这副肩章的主人是何许人也?这位海军少将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记者找到了一封它的主人陈赞汤所书的自传。

  陈赞汤(1909—1959)是浙江平阳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21年夏,他考入福州海军制造学校,1924年4月,转往烟台海军学校学习,列入第十八届驾驶班,1928年毕业。次年,海军部派遣陈赞汤在内的20名海军员生赴英留学,留英5年后回国,他先后在军舰上任鱼雷官、航海官及教练官等职务。

  陈赞汤参加过抗日战争。1938年,海军成立武汉区炮队,他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在抗敌时,他临危不退、被俘不屈。他在自传中写道:“盖临敌被俘,自度应死,读古人‘人生一入死所,胜过十年修养’之句,故虽处饥寒困顿之境,亦反觉安然自得也。”

  脱险后,海军部派他勘察川江阵地。为拱卫重庆,1939年3月,国民党在宜昌至巴东间成立宜万区要塞,陈赞汤奉命襄助防守宜万区石碑炮台,担任宜万区要塞第一总台部上尉总台附。1940年5月,他被调往海军长江中游布雷游击队,第二年升任海军第二布雷队第二大队队长。抗战胜利后,他先后担任青岛中央海军训练团副主任、海军军官学校接舰训练中校副主任、海军总司令部第五署上校副署长等职务,20世纪50年代以“海军少将”在台湾地区退休。

  2012年12月3日,陈赞汤的大女儿陈超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赠了其父亲的海军生涯遗物,包括有海军大礼帽、大礼服刀带、少将军衔标志(肩章、袖章、领章等),以及圆规、绘图尺、计算尺等海军文具。这批文物,尤其是其中的服饰,是民国海军军服制度的重要实证。但一个谜团也随着这些文物而来:陈赞汤遗留的海军少将肩章,竟然是罕见的民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海军肩章。

  “这个疑问至今未解。后裔捐赠的陈赞汤袖章、领章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样式,唯独肩章是古老的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旧物,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供应不足,临时给陈赞汤颁发了一副旧式海军少将肩章。也或许这副海军少将肩章并不是陈赞汤获授的自用肩章,而是他个人收藏的海军文物。”陈悦说。

  中国近代海军军服的演变

  在服装制度上,中国海军何时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最早还得追溯到晚清时期。

  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创办船政,1875年设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舰队的建设。北洋海军在正式成军之前,称为北洋水师。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列强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这是目前能看到的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和这支军队本身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一样,北洋海军的制服设计也充满了两种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军服样式一直持续使用到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清末新建海军时,被完全西式的军服所取代。

  1908年,溥仪继位,载洵受命全面重建国家海军。1909年8月24日,载洵奏请清政府颁行《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它在中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海军的服装样式一改以往的中式风格,完全效仿英国海军。

  北洋政府时期,海军军服在清末海军军服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和改良。1931年2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颁布了一套全新的服装制度《海军服装条例》。新的《海军服装条例》把军官服的种类规定为大礼服、常礼服、晚礼服、公服、晚公服、常服、晚常服、夏服等,其中系统的晚装规范是第一次在中国海军的着装制度中出现。

  “这套制度从整体上看,与清末新建海军、北洋政府海军的服装制度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军服的传统已经逐渐明晰。”陈悦说。

1715325840573833.png

  □专家品宝

  军服演变 反映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

  ■特邀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 陈悦

  军服,是一支军队外在的形象特征,也是一支军队自身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军队建设的更迭演进,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往往会一定程度具体体现到服装的变化上。回首中国海军走过的百年历程,一代代各具特色的军服恰好是各个发展阶段的天然缩影。

  北洋政府的海军服装制度,在民国海军中一直沿用至1931年新的海军条例诞生,见证当时的中国海军在内战的波涛中,不断分裂、统一的历史。目前,这一时期的海军军服实物极为罕见,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件由台湾地区的船政后裔捐赠的物品,是很珍贵的文物,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一个阶段发展史的佐证,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海军军服制度的独家实物。

  (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吴丹红 记者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4年5月10日 A15版 文物背后的故事)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