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鼙鼓青春——新四军福州办事处的王助、范式人
2024-06-0210-51-4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一

  福州安民巷今53号,临街规整的石框简朴木门外,有省、市政府的“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文保碑、匾。这是座单进单层简朴的清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门后依次建有回廊、前天井、左右分列披榭(厢房),厅后有小天井。当年,办事处会议室兼会客场所设在大厅,披榭则为办公室和宿舍,后厅为饭厅。

  1937年江西、福建等南方八省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是年冬,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派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同志,来福州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设立了这处在福州唯一公开活动的机构场所,门口挂黄底黑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木牌。办事处共10余人,都身着灰色军装,不戴帽子,右臂挂着“抗战”字样的标志。

  1938年1月,王助以新四军高级参议身份任办事处主任,范式人以军部秘书身份在办事处工作,两个人才20岁出头,却都已是身经革命烽火千锤百炼的战士。

  二

  范式人1909年6月出生于寿宁县鳌阳镇的一个贫农家庭,7岁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特支交通委员,经常深入县内的下禾溪、岱阳、芹洋等乡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抗捐税、分粮食。1933年春,他参与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1935年,范式人当选为中共闽东特委常委、宣传部长,并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与叶飞、阮英平一起,指挥恢复巩固苏区,挺进白区,发展新区战斗。抗战开始,他曾以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身份,全权代表中共闽东特委,与驻宁德的国民政府进行多次谈判,促成闽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8年2月,范式人留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并与王助一起从事新四军福州办事处的领导工作。

  王助少年时就读马尾海军艺术学校 (动工学校前身),转入福州英华中学后,王助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夏,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活跃的播火者。他上街发传单、贴标语,举行“飞行集会”,组织读书会,宣传党的救国主张,积极配合肃劣会,查抄日货、惩治奸商。

  1932年秋,王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积极从事学运工作,深入到黄包车工人中去,发动罢课罢工,示威游行,要求反动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收复失地;而且到西苑兵营开展兵运工作,鼓动东北籍爱国官兵要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引起学校当局的惊恐和不满,强令王助离开燕大。

  王助后来转入厦大经济系,组织发展“反帝大同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现代文化社”,吸收进步学生二百余人,出版刊物《现代文化》,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救亡歌曲,演话剧、街头剧等,活跃校园内外政治气氛。1933年冬,王助前往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被任命为闽北独立师政委,与司令饶守坤一起,率领独立师转战闽赣边区。

  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王助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当时政和县颇有势力的大刀会首领林熙明,经王助做工作后,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同盟,共同对付国民党军队“围剿”,粉碎了敌人的堡垒政策和隔离政策。到福州之前王助先后任闽浙赣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闽东北军分区政委,闽东北分区委书记,福建省委员兼宣传部长。1937年曾以闽东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身份,多次致函国民党当局,陈述我党真诚抗日的立场和态度,为闽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共产党方面派福州土生土长的王助出任办事处主任,还考虑到国共合作,需要有国民党上层关系的人进行沟通。

  王助1914年出生于马尾亭江象洋村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其祖父王允皙是清末“同光体”闽派著名诗人,与何振岱、沈瑜庆等齐名,留有《碧栖诗词》。王助家里有三个大诗人,分别是祖父王允皙、姑母王德愔、堂妹王敏(郑敏),过继给姨夫改姓郑。三人都出版过个人诗集。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天女散花》唱词是王又点(王允皙)谱的。

  王助的父亲王宜祜,字深,也叫王深,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民国海军陆战队军官。他曾参加辛亥革命,后加入国民党,当时正以海军上校身份,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秘书。王助的伯父王宜汉则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秘书。王助以新四军办事处名义,在福州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三

  在福州,办事处同志开展活动,范式人一般不出头露面,主跑外地县与地下党联络;王助负责福州地区的工作。办事处除了认真做好前后方联系、传递家书、领发抗日军人证明和烈士证明等工作外,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

  王助利用合法身份指派地下党员林君久、梁真、舒诚等参加“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成立抗日妇女后援会,办妇女夜校,开展妇女工作;建立乡村工作团、剧团,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抗日宣传工作。

  通过父亲王宜祜的关系,王助找到福州青年会干事林枫(林大祺),联络高力夫(高缉光)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将福州青年会作为宣传抗日重要平台,在青年会组织民众歌咏团,有教员、学生、学徒、店员等50多人参加,教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恋》等抗日救亡歌曲,团员学会了就上街教唱。1938年春天,以青年会成员为主的南台歌咏队,在东街口文艺剧场举行大规模歌咏晚会,《松花江上》《救亡三部曲》等悲壮慷慨的歌曲,响彻福州上空,激发了大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在王助的领导下,何思贤、王一平、卢懋集、高力夫创办了《战友》周刊,前后共出版二十三期,此外还出版《救世报》《老百姓报》《战时木刻画报》等,用无声的书与画在街头巷尾呐喊着,发出抗战的呼声,冲破国民党当局对救亡运动的种种限制,系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鼓舞当地民众意识的觉醒,发动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

  王助、范式人同时着手重建1934年被破坏的福州党组织,先后恢复了魏然(张立)、何思贤、卢懋榘等隐蔽下来的老党员的组织生活;秘密发展党员,经过考察,王助先后发展林枫(林大棋)、高力夫(高缉光)、舒诚、郑挺等人入党,建立党组织,并以双虹小学为秘密联络点。1938年夏,王助领导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学生、店员、工商界知识青年等进步青年纷纷参与其中,郑挺任队长。

  王助走访英华中学进步教师陈衡庭和校长陈芝美,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调査了解各方面情况。1938年6月邀请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在办事处作《唤起民众,不作亡国奴》的讲演。

  1938年3月,闽中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的80师独立大队在泉州被国民党239旅包围缴械,大队副杨采衡急电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求援,王助立即与范式人找国民党省府主席陈仪交涉,据理力争,使被扣人员三日内释放,交还被缴枪支。这支队伍编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第2连,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王助还趁机输送了一批约六七十人的干部。

  四

  1938年9月,范式人率中共福建代表团北上延安,随后参加整风学习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受命率领一批干部奔赴东北,先后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主席和省军区副政委、中共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兼任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福建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福州办事处于1939年5月迁南平,1940年9月撤销,中共福建省委成立省军事委员会,主席曾镜冰,副主席王助。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的王助率领一支队伍,在建瓯一带翻山越岭,昼伏夜行,转入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9月21日,王助带领队伍途经建瓯东坑头,遭遇土匪包围,奋力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1954年,建阳专区为王助烈士建“英勇牺牲浩气长存”纪念碑;马尾亭江镇象洋村将王氏宗祠作为王助同志纪念馆,大门内上方悬挂着叶飞亲笔题写的“王助同志纪念馆”金字匾额。

  《福州晚报》(2024年6月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