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工业遗存及其文化内涵
2024-06-1504-14-0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樱尧

1718612702658459.png

轮机厂内部结构。

1718612692917826.png

存留至今的铁胁厂钢铁构架。

  □访古探幽

  福建船政是晚清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我国第一家大型机器造船企业。历经150多年,至今仍存留有部分厂房设施,见证着我国工业化的起始阶段。船政建筑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现择其要者予以介绍,并阐述其历史沿革和所蕴含的船政文化内涵。

  船政轮机厂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工业车间

1718612739951755.png

图中二楼为船政绘事院。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清廷,请在福州马尾设局制造轮船。在当时没有任何工业支持的条件下,轮船蒸汽机需由厂内自行制造。左宗棠特别强调:“兹局之设,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因此船政早期建造的生产车间,重点在与制造蒸汽机相关联的厂房。洋监督日意格领会左宗棠意图,在厂区的中心位置,精心设计了铸铁厂、轮机厂、锅炉厂。

  日意格为宣扬他在船政的工作成就,曾写过一篇题为《福州军械厂及其成果》的文章,发表在1873年12月法文版的《上海通讯晚报》。文章中对这几座重要车间的建筑,作了简要的描述:“中国人供应了邻近厦门港生产的优质砖,厂房基础是用很容易在周围的山上采得的质地优良的石头建造的。撑住这些厂房的宽度不少于20米的中央大厅的房顶脊梁,都是使用整根从新加坡找到的22米长的梁木盖成,木料质硬,经得住白蚁的侵袭,甚至可以经得住岁月的考验。该军械厂还铸造了各重2500公斤的圆柱120根,作为支撑这些木质房梁的顶梁柱。”

  船政轮机厂分南北厂房,与西面的蒸汽机组装车间(又称合拢厂)连体组合,构成“凹”字型建筑群。南厂房毁于日军侵华战火,北厂房结构完整存留至今。其建筑形态为:法兰西风格的单层砖木铁结构建筑,双坡顶,三角山花立面,拱券落地门窗,面阔21.5米,进深60.2米,脊檩高12.5米,檐口高6.1米,墙厚0.8米。清水红砖外墙,一顺一丁砌造。厂房两排各14根铁柱将厂房分为三开间,柱子间连以铁拱桥,拱桥上安装可移动的桥式悬吊车;柱头支撑三角支架,屋面重量承压在支架上;横梁巨木采用泰国红桑木。

  轮机厂的建筑材料多样化,基础为花岗石,来自当地,墙体为优质红砖,是采用欧洲制砖工艺,在厦门烧制后运到马尾砌造。有专家考证,这批红砖泥坯,是使用机器制作成形的。屋架横梁为进口的坚硬木材,屋顶覆以密集瓦片,披斜约40度,墙体上部还有压石。车间内的地面为“三合土”锤筑而成,十分坚固,还铺设轨道,用于运输沉重的部件。车间上部设置行车,轨道由钢铁拱形体组合,使用的起吊设备为手拉式的“神仙葫芦吊”。

  轮机厂的文化内涵:船政轮机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生产车间,现存面积1200平方米,是见证我国工业化起始阶段的重要文物。1871年6月,轮机厂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实用型船用蒸汽机,功率580马力,之后又不断改进创新,制造出改进型蒸汽机,最大功率达1200马力,成为我国近代制造船用轮机重要基地。

  轮机厂配置车床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230多台(套)。工程最旺时,工人360人,他们是我国自己培育的第一代产业技术人员。随着岁月变迁,不少工人走向全国各地,诸多新兴的工矿企业,都有马尾机器制造技术人员的身影。我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二七”大罢工在汉口英勇牺牲的林祥谦烈士,就曾在轮机厂当过钳工。

  绘事院

  ——我国最早的船舶(工业)设计所

1718612764966838.png

左侧上方厂房为船政核心生产区。

  绘事院,顾名思义乃绘制图纸的场所,设在轮机合拢厂二楼,面积600平方米。楼下车间靠墙处设有木构楼梯通上二楼,上世纪70年代尚在使用。

  1980年绘事院辟为船体放样室,沿外墙架设铁架梯道,将原有的一扇落地窗改为出入口大门,内部的楼梯拆除,上层楼道口则用木板封闭,形成了500多平方米的放样台大厅。1986年初船体放样班组迁出,筹建马尾造船厂史陈列馆,当年12月23日庆祝建厂120周年,厂史馆建成开放。

  2004年,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工厂对绘事院进行修缮,工程历时两年。绘事院屋顶翻修,消除了严重的漏雨现象,西侧向外倾斜的墙体局部匡正修复。绘事院屋顶有一风口楼,因倾斜变形,工程队提出将其拆除。楼顶修复工程接近尾声时,收到法国友人魏延年先生赠送的一组船政老照片,其中就有刚建成的绘事院外景,屋顶设有进风楼口。这时即将要拆除的风口楼,被紧急叫停,绘事院屋顶得以保持了原有样式。现在,绘事院内部改造为船政文化展厅,展示船政时期技术人员工作状况和成果,成为研学人员和游客参观的重要打卡点。

  绘事院的文化内涵:绘事院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开技术设计之先河,意义自是不凡。绘事院也具有培育技术人才功能,开办之初,有学徒工数十人,协助欧籍工程师描绘图纸、测量数据,用法语沟通,对造船工程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船政洋监督日意格为提升这批学徒的技能和工作效率,向船政大臣沈葆桢提议,对绘事院艺徒实施半工半读的培训。

  1867年12月,绘事院的“艺徒班”开学。沈葆桢得此启发,将分布在各专业车间的艺徒也集中起来学习,船政的“艺圃”由是成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由此开端。

  铁胁厂

  ——飞机制造车间

  船政早期的厂房布局,并无铁胁厂,铁胁厂是船政造船产品更新换代的产物。1875年,即将调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密切关注西方舰船技术动态,提出应着手建造各国已盛行的铁木合构轮船,亦即“铁胁船”。铁胁船指的是船体重要联结部位的构件,由钢铁制品取代木料。“铁胁”构件为当时专用术语,铁胁件也包括船体肋骨,业外人士不明事理,或称为“铁肋船”,不准确。

  1875年12月,船政把位于厂区西北部的“打铁厂”(制造小型铁件车间),合并到厂区南部的锤铁厂(锻造车间),腾出厂房打造铁胁件,铁胁厂由是形成。沈觐宸在《船政编年史》中记载了铁胁厂的任务与能力:“铁胁厂专任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打造拗弯、镶配各工。该厂于光绪二年添设,其能力须审识船身图理制度、钢铁原质,历年制成钢甲、钢铁船身20余号,小轮船不计。工厂面积79895尺方,配设锯机、剪机、钻机、捲机、碾机、刨机共三十五副,工程最旺时,匠额七百名。”

  船政早期厂房,除了轮机厂等核心车间外,大都是全木质结构。存留至今的铁胁厂,则是钢铁架构。船政打铁厂原是木构车间,何时成为钢铁构架?据《船政奏议汇编》记载,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振船政,1898年聘请法国人杜业尔任洋监督。福州将军兼船政大臣裕禄听从他的建议,将铁胁厂改建为铁构架厂房:“铁胁厂原竖木架均年欹侧,亟须修理。议乘修理之时,即用厂存钢铁料件,照西法易以铁架。”

  铁胁厂位于马尾造船公司北大门20米右侧处,车间东西走向,由南、北两座联体车间组成,内设3排、每排15根“工字型”铁柱支撑,中间一排共用,柱子根部埋入洋灰拌碎石颗粒地面,起固定作用。柱头承重支撑三角铁架,屋顶建构在三角铁架上。

  1918年船政局内附设海军飞机工程处,首制国产水上飞机。船政局拨给飞机工程处用于造飞机的厂房设施中,就有铁胁厂,因其厂房相对牢固,主要用于发动机的组装与调试。

  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日军侵华罪证录》,书中有一幅实景照片,为一座烧毁的厂房,只剩下支撑柱和屋梁架,附有文字说明:日军摧毁中国民族工业,被焚烧的马尾造船厂。因铁胁厂构件为钢铁材料,所以未被焚毁。

  马尾造船厂基建部门核对铁胁厂有关数据,仅记载“现存面积2193平方米”。经现场实地丈量,厂房长度约70米,南北跨度约30米。这座车间曾作为冷作工段使用至2016年;更早之前是马尾造船厂的铸造车间,拥有很强的钢铁件和铜制品铸造能力。

  铁胁厂的文化内涵:船政铁胁厂见证了船政舰船产品的升级换代,从造木质船提升到铁木合构船,再而为船政建造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打下了技术基础。铁胁厂还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起始阶段;见证了日本侵华摧毁中国民族工业的战争罪行。

1718612828424349.png

遗存至今的铁坪台,如今是万吨码头的引桥。

  铁坪台

  ——船政最早的码头

  马尾造船厂的江岸舾装码头,几经扩展,现全长345米,宽12米。码头中部,有一引桥与厂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相通,可承载几十吨运输工具通过。引桥支撑柱由数十根铸铁圆柱构成,且年代久远,这就是船政时期存留至今的铁坪台,亦即当年的船舶修造期间泊靠码头。船政文献对铁坪台记述不多,但综合参考船政造船生产史料,大体可推断出,铁坪台应在1870年左右已建成投入使用。有一幅照片可以佐证,即1872年船政建造的“扬武”号巡洋舰下水后,泊靠在码头舾装和水手们在操练的照片,铁坪台的局部也拍摄得很清晰。

  还有一幅老照片也显现了铁坪台的全貌:1884年8月23日马江海战中,船厂遭法舰轰击,铁坪台被重创,矗立的三角支杆60吨起重机受损倾斜。曾设置60吨的支杆起重机,表明船政铁坪台构建之牢固,支撑力之强大。起重机不知何时已消失,但尚留两个直径达70厘米的支杆基座,见证着当年的岁月。

  据老工人回忆,1970年以旧式码头为基础,向南扩展至174米,称3000吨码头;上世纪80年代又向北延伸,加长100米,可泊靠万吨级轮船。现已变成码头引桥的船政铁坪台,有36根支撑圆铁柱仍矗立水中。对引桥进行实地测量:长30米,宽12米。据老工人回忆,铁坪台引桥实约60米,东侧的30米,在修筑厂区主干道时,被覆盖埋入路下,若挖掘,应还有圆铁支柱,至少30根。

  铁坪台的支撑圆铁柱,历经百余年的水淹浸泡,毫无锈蚀,依然挺拔。落潮时,目测柱长约 4米高,还有一部分没入江岸淤泥,至少还有二三米。圆铁柱直径30厘米,撑起了桥面三根工字型大铁梁,上面铺设坚木,上世纪80年代尚在使用。后在码头扩展中,才覆以水泥表层,桥面铁横梁已不能窥见全貌。

  船政建造铁坪台,在位置选择上,曾对水文地质进行了测验。办法很简单,就是在上游抛撒木屑,测得水流走向,定出恰可冲刷泥沙而不至积淤的最佳地段。办法看似简单,却体现了船政先辈的聪明才智。因日常未受人们重视,外界对船政铁坪台所知不多。

  船政铁坪台的文化内涵:船政铁坪台的文物价值,不亚于山东威海刘公岛的铁码头,虽然仅存局部,但其体量还是很可观,也是中国造船工业起始阶段的重要实物见证。1912年4月12日下午,孙中山先生从福州到马尾,就是在船政铁坪台登岸参观了船政局,并在晚会上发言讲话,赞誉“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船政的其他工业遗存

1718612847431852.png

坐落于马尾造船厂中心位置的法式钟楼。

  1.船政一号船坞。又称青洲船坞,建成于1893年,可修理8000吨级舰船。后因坞口淤泥堆积而报废。坞体尚存,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船政二号船坞。二号船坞前身是英商修建的天裕船坞。1913年为福州船政局所购,1936年重修为两千吨船坞。上世纪90年代马尾造船厂将其改造扩建为二万吨级干船坞,是当时海峡西岸最大的干船坞。

  3.法式钟楼。1927年船政局建成的具有法兰风格的五层钟楼,现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晚报》(2024年6月15日、16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