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马来西亚“新福州”的华侨先驱——力锵
2024-06-1703-20-5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鲍国忠

1.jpg

立于永泰县联奎公园的力锵石雕像。

  永泰乡贤力锵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被本土认识,还只是近20年的事。我是2005年6月,一个偶然机会,在马来西亚的诗巫才得以知道他的。其时,我应时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会长拿督张仕国先生的邀请,参加位于马来西亚诗巫的福州十邑文物馆的开馆仪式。

  从该文物馆馆长张延进先生的介绍中,我第一次听到“永泰人力昌”几个字。当我知道大家尊称“力昌”为副港主时,我被震撼并自问:这个力昌是谁呢?当即记起永泰县志上记载的举人力锵,便对张延进馆长说:“力昌”会不会就是“力锵”呀?在福州方言中,“锵”与“昌”发音相同。永泰县志上写的是“力锵”。张馆长说:“力昌是永泰人,这是肯定的。是不是就是力锵,我现在还不知道。”我当即意识到,这力昌肯定是力锵了。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出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一个家乡人,在这里被敬称为副港主。在这之前,我对力钧的认识比较多,对力锵,能脱口而出的只有“他是永泰白云人,是力钧的弟弟,是个举人”,这么一点点常识。原来他还有这么不凡的贡献!

  回国后,我把这次马来西亚之行所获得的关于力锵的好消息,告诉我认识的老乡。后来,联奎公园提升改造,在园中设了历史名人园,永泰县华侨联合会2010年元月为力锵塑了石雕像,作为永泰历史名人群雕之一,荣列其中。从那以后,永泰家乡才对力锵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他的研究还是相当不够的。

  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文史资料,对力锵与黄乃裳一起在马来西亚开拓创建新福州所作出的贡献,作些归纳与表述。

  力锵参与与砂捞越王签订的那份“17条垦约”,被孙中山称是中国第一个对外签订的平等条约。以这份协约为前提,中国福州人在世界的另一个国家,开辟了名为新福州的城市。自那以后,世界上就有了两个“福州”。这个是世界地理地名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位于马来西亚的这个新福州,现在有近20万福州人后裔在那儿繁衍生活。他们已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他们的国籍是马来西亚,但福州方言在那儿大行其道,福州的其他传统文化也传承得非常好。置身其中,跟在福州似乎没什么区别。这就是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的诗巫。

  诗巫,带诗字,真是如诗一样美丽的地方。2008年3月,我再一次被张仕国会长邀请赴马参加文物馆开馆三周年庆典。飞马途中,坐在飞机上俯瞰诗巫时,感到特别亲切,心想,这是100多年前,我的一位老乡参与领头开发的地方呀!诗巫有广袤的森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一条宽阔的拉让江,穿过森林平原,江水泱泱。它比闽江宽阔得多。我感叹,我们的先贤黄乃裳与力锵,当年真的是为苦厄的乡亲选择了一块特别好的地方。

  19至20世纪交接的十几年间,大清王朝已接近尾声。社会动荡不安,国计民生凋敝。福州十邑山区农民,食不饱腹,衣不蔽体者众多。

  闽清人黄乃裳与永泰人力锵,这两位同年举人,面对如此国情,心忧社稷,悲悯乡农,产生了到异国他乡谋求生存的念头。

  他们先到南洋自费考察,选好地方,与他国政府签好协约后带领福州十邑贫苦农民去那儿垦荒。他们怀念家乡,于是就把项目注册为“新福州垦场”。从此,当时出国以垦荒为主谋生的1000多位讲着福州话的农民便偏安一隅,暂居了下来。100多年下来,逐渐把一个原始的森林地带,开拓建设成了现代的宜居城市。

  黄乃裳对开发新福州的历史功绩,早已是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上的笔墨美篇。力锵的历史性贡献也应当铭记与大力弘扬。

  力锵的历史功绩史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一开始,力锵就是黄乃裳迁民南洋、以谋生路志同道合的同志。黄乃裳《自述垦荒志》载:“于诗巫附近上下流连有十三天……乃请越京头目泉州人王君长水为介绍,与越签订十七款……八月与力昌(即力锵)归,分往招农,奔走侯官、闽清,古田、永福等邑,选择有身家、妥实、强壮者充之,得五百余人……至十二月初,力昌先以七十余人往为设备。二十余日抵新福州。予率五百余人后二十日正月灯节后十二日始达。”

  黄贞人《黄乃裳公传略》载:“……约成(黄乃裳)返国与山长伯潛(陈宝琛)御医力钧,举人力昌,诸政要商妥,乃与古邑富商陈长惠先生等组织新福州垦场公司,向闽、古、屏各县教会演讲,每次讲到民生凋敝处,皆痛哭流涕。择有知农事,诚实,良善,健全者,分批资送,第一批72人,先托其同年力昌护送来巫。”

  从以上记述可知:力锵与黄乃裳一起考察砂捞越拉让江流域十三天,寻找移民落脚地点。第一批七十多位移民是作为先遣队,由力锵率领到达诗巫的。凭这,就可认为力锵是开发新福州的先驱,是侨领之一。

  二、根据《福州与马来西亚史料专辑》文献,黄乃裳与力锵共同代表新福州垦荒公司与砂捞越王布鲁克商订协约并在协约上签名。本协约开宗第一句是:“砂劳越政府与乃裳、力昌所设立之新福州港商号订立以下协议。”协议结尾一段写:“协议者谨此盖章签名,由黄乃裳与力昌代表该商号……”这份协定原件现保存于马来西亚古晋博物馆。从这可以确定,这被孙中山后来称是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按现在说法,中方法人代表共两位,一位是黄乃裳,另一位是力锵。

  三、力锵在第一批垦民到达诗巫后,殚精竭虑,与黄乃裳一起,开展各项艰难工作,几个月后,染上脑疾,黄乃裳派他回国,想一边治病,一边继续招农。结果不幸病逝于厦门。黄乃裳著《对于巡警道宪询及新福州垦事因述其颠末》一文写道:“同事力艾生(即力锵)同年,文字俱佳,才识卓绝,到场后数月得脑疾,离场至新加坡,就医不愈,归而殁于厦门。回想十年交好,且与裳备尝艰苦,以是得病而终,甚可哀也。”

  1979年新加坡出版的《黄乃裳与新福州之〈黄公乃裳传略〉》载:“以五百人不足用,复商由力君回省续招。讵抵厦以病殁。盖力君在诗巫本已撄疾,至是遂益剧而至于不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力锵在诗巫时已经得病,是带病工作,带病回乡,拟边看病边招第二批农人赴马,是在工作过程中因公殉职的。

  四、针对当时有些移民对力锵招农未成,不知原因,责有烦言。黄乃裳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对力锵的为人、才华、能力,贡献,作了非常深情和诚恳的评价。但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等原因,仍然因信息不对称,造成个别农人“责有烦言”。有些距其时大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后来作者,在撰写诗巫垦场创始相关文章时,可能就根据这些不明真相的个别传说,对力锵的叙述,有了不实文字。那些不实文字对力锵的轻易忽视甚至贬低,对后来人们在回忆这件伟大历史事件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力锵历史功绩在本土不被广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锵”在马来西亚华侨的书面与口头表达中,一直被说成“力昌”。这可能也是力锵当时就同意使用的名字。也正因为之前的“力昌”,造成了一般人不易将其与县志上的力锵对应起来,从而忽略了对其历史功绩的关注。因为有关力锵的文字记载,除了民国版《永泰县志》中的《选举志》中有“光绪二十年甲午,伊象昂榜,力锵,号艾生,钧弟”的记载外,很难看到其他的文字记载。

  二、力锵英年早逝,只享年45岁,在马来西亚的时间较短,这也导致了他最初功绩在后来人的纪念文章中被淹没。

  三、力钧、力锵两兄弟的后裔不在本地,这也少了对这两位先贤的宣传和提供史料的机会。

  《福州晚报》(2024年6月1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