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丽钦
位于南公河口的福州南公园内桑柘馆。
南公园左公祠纪念碑。
左宗棠是清末富国强兵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奠基人。他曾于1866年、1884年两度驻节福州,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他不仅重视政务、军务,还很重视经济发展,在福州、在台江南公园筚路蓝缕,艰辛创业,振兴经济,留下了重要的足迹,抒写着动人的故事。
戎马一生创办船政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他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因此成晚清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职,是著名的湘军将领及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福州船政局创办人。
他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曾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并与陶结为亲家。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后,他曾经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咸丰六年(1856)升任兵部郎中;同治元年(1862)经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后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三年(1864),受封一等恪靖伯。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办船厂,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局,又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海军人才。同年,改任陕甘总督,其间创办兰州制造局,后创办甘肃织呢总局。此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同治六年(1867)2月授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定“先捻后回”方略,次年参与平定捻军。同治十二年(1873)12月14日授协办大学士,次年9月18日授东阁大学士。光绪元年(1875)5月奉命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二年(1876)定“缓进急战”方略,指挥刘锦棠、金顺诸军讨伐阿古柏、白彦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并为新疆建省开发等预作规划。光绪四年(1878)3月由一等恪靖伯,晋二等恪靖侯。光绪七年(1881)2月入京任军机大臣,10月改任两江总督。光绪十年(1884)6月入京任军机大臣,9月以钦差大臣督办闽海军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9月病故于福州,谥号文襄,后归葬于长沙石门乡相竹村。
左宗棠与桑棉局
福州南公园内有一幢红色的清式楼房,房檐下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桑柘馆”。这就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桑棉局旧址。民国初年,福建民政长许世英将它改为“桑柘馆”并为之题名,以作饲蚕植桑之用,并倡导养蚕植桑。桑柘馆前,两株桑树长得郁郁葱葱。
历史回到清同治五年(1866)4月,左宗棠回到闽浙总督衙署所在地——福州。他在福州短短8个月时间,办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生实事。除了创办福建船政,促使中国有了自己的造船工业外,他还在福州台江南公园创办桑棉局,为振兴福州棉纺织业作了积极贡献。
在诸多行业中,左宗棠为什么特别重视发展纺织业呢?因为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松软肥沃,尤宜种桑养蚕。据说旧时江浙一带,每年只能养蚕两次,而福州可达七八次之多。所以史书上载,福州很早就有“丝城”美誉。5世纪初叶的南朝,福州域内已有种桑养蚕和缫丝纺织业了。那时这里建安郡所产的绵(即丝),在质量上比东南诸郡所产的丝都要好。以它织成的“綵缎”,亦脍炙人口。唐时闽州织的绢,列于土贡,名列全国第八。到了15世纪,福州缫丝纺织技术又有很大发展与提高,当时闽王王延钧所用的“九龙帐”,就是以极高的丝纺技术织成的。
福州历史上丝纺织业有两个最兴盛的时期,一是宋朝,二是明朝。宋时福州曾设立“文绣局”,管理丝纺织业,主要产品供应宫廷御用。据《资治通鉴》记载:“福州绵布较江南丽密。”可见宋时福州丝纺技术,已具很高水平。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宏治年间(1488—1505),福州民间匠人林洪,革新纺织机,用新机可织出闪色、阴花以及龙、凤、飞禽、走兽、福禄寿等各种花纹图案绸缎来。绸称“土绸”,缎称“汉府缎”。随着新纺机出现,也出现了集中生产的工场、作坊,这些作坊遗址名称至今仍留在民间,如“织缎巷”“锦巷”“横锦巷”等。此时织的绵不仅质量优,而且数量多,已由原来主要供应宫廷,转为主要供应市场需要。据《闽都疏》载:“凡福之丝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由此可见明时福州丝纺织业之繁盛。
到了清朝,福州丝纺业每况愈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清廷腐败,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夺,特别是“五口通商”以后,洋货(洋布)倾销,严重打击了福州纺织业。
左宗棠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个改革家、实业家。他认为老百姓是“衣食父母”,最为需要的是“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因此,他为振兴福州纺织业采取了许多措施,作了许多努力。左宗棠在南公园内,设立“桑棉局”,崇善办“蚕务学堂”,后改为“实业中学堂”“中等蚕业学堂”。此外,还在各地创办了许多蚕桑讲习所、实验场等等。左宗棠除了积极办学,培养丝纺人才外,还在生产上采取了许多扶持措施,如替蚕民购买春蚕良种及各种养蚕器具,再贬价卖给他们。种桑用水,即通饬各部属,尽心整顿水利,实行民办官助等。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商务杂述二》记载:“农桑局,官设在水部绘春园(耿王庄)。同治初,左文襄督闽,创办桑棉局,近改今名。先从蚕桑入手,意在提倡民办,所以购到蚕种及蚕丝、应用各器具,皆贬价,以便民间购用。并分设蚕务学堂及育蚕、缫丝各传习所,分门以教,而农务则一切开垦、水利、山林、畜牧之事均属之,以期逐渐兴办。”南公河口一带一时桑树成荫,福州纺织业蓬勃发展。
福州人民感念左宗棠
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爆发中法马江海战,10月清廷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1884年12月14日抵福州。他重到马尾、罗星塔及闽江口,筹办海防,调查战败情况,开拓船厂,开办福州穆源铁矿,自炼钢铁,兴工铸炮。大年除夕正是家家户户团圆过节的好日子,忽然传言:法国侵略军将再次开进闽江口。福州告急,人心惶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顾不得过年,连夜赶往闽江口准备迎头痛击法军。法国人迟迟没有进来。左宗棠并不罢休,在福州组织“恪靖援台军”,下定决心要“渡海杀贼”,加紧准备前往台湾,保卫宝岛。不料,由于连年征战,长期辛劳,年过古稀的老人竟卧床不起。于1885年7月27日清晨,于皇华馆(今福州三中)去世。消息震动紫禁城,清廷赐谥文襄。
左宗棠一生爱国爱民、清正廉洁,临终时全部家产仅2.5万两白银。左宗棠一年仅养廉银就有2万两,全部捐给各地水旱灾荒;任陕甘总督时,修兰州城墙,以自己的廉俸支付。他曾写信告诫四个儿子:“我以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年俸2万两,岂不能增置田产为子孙计?然子弟欲成其人,总要在寒苦艰难中做起。尔等只要谨慎持家,不至饿饭。若恣意花销,以豪华为体面,恣情流荡,则吾多积金,尔曹但多积过矣!戒之戒之!”
左宗棠逝世后,福州人民感其为官勤廉、善政恤民、恪靖内乱、抵抗外侮,在南公园龙津境、桑棉局附近建“左文襄公祠”,次年十月初六日(1886年11月12日)完成,直深三进,直进为检春园。戏台建在二进,两庑陈列44面执事(由举人至诰授光禄大夫),另敕建专祠,追赠太傅,御赐祭葬等总共52面执事。时任闽浙总督杨昌濬写了一联,赞颂了左公一生:出将征战,入赞枢机,五十年艰巨弗辞,共鉴臣心贯金石;外秉刚严,内怀慈惠,六七省始终从事,还营庙貌镇山河。可惜左公祠毁于抗日战火中,现在南公园内还静静地矗立有一座左公祠纪念碑。
位于南公河口的福州左宗棠纪念馆。
南公园内还建有荔枝亭,题联纪念左宗棠的政绩:“亭馆问谁家,数里莺环排绿树;蚕桑兴美利,沿村衣被胜黄绵。”寄托人民对左宗棠提倡养蚕种桑,热心恢复和发展福州纺织业的兴国之举的怀念。除此之外,现在在福州南公河口路通街18、20号两栋古厝基础上建成左宗棠纪念馆。该纪念馆以“国之栋梁”为主题,纪念左宗棠对国家对福州作出的贡献。
《福州晚报》(2024年7月1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