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美松
文儒坊,循名责实,的确是福州城中古代名宦硕儒聚居最多之地。坊内人家历代相沿,书香继世,簪缨荟萃,名人辈出。其入住开基远溯西晋,晋安郡守卓宏,任满不复北归,就地于闽山巷中落户,开启了北方士人入闽定居的先声。其家族传衍至北宋,有卓祐之任浙江秀州判官,返乡途中,全家于闽江九龙滩覆舟沉溺,后人于闽山巷中建卓公祠悼念,世代享受烟火供奉。
北宋有学者郑穆居于巷中,官国子监祭酒,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倡道东南,四先生共开闽中理学之先河;“学者遵其教而服其德”,人称“真儒”。所居坊巷因之易名,遂从山阴巷、儒林坊改为文儒坊,至今不替。
南宋著名学者林之奇,乃闽中名儒,著名理学家,以精研《书经》名世。从大儒吕本中学,为其高徒,落职返乡后,授徒著述,设“拙斋”书院,弟子数百人,“闽学干城”黄榦亦拜其门下;操履端方,辞华绚彩,以学问著,在福建理学早期传播中承上启下有功于世,著述甚丰,有诠释《论语》《孟子》《书》《礼》等书。
坊巷文脉绵延不断,及至明朝,则有进士林先春曾任知县,升给事中,崇尚气节,因忤权奸魏忠贤,拂袖辞官归里,聚徒讲学,布衣蔬食,常与友人结文酒社盟,撰有多种经学之著。明末举人曾异撰,父早丧,家贫寒,少时其母纺织授读,燃灯自学,以文章气节闻名乡里,力辞荐举,教塾为生,重经世致用之学,诗文豪气纵横,工书法。
林瀚进士出身,两任尚书(吏部、兵部),连其后嗣一门共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之荣,受权奸刘瑾之谮罢归,关心乡邦建设,有著述多种。其子庭
官至工部尚书,曾主编《江西通志》;季子庭机,官至礼部尚书,有著作。有二孙,林燫官工部尚书,参与校录《永乐大典》,主纂《福州府志》;林烃官至工部尚书,有著作。瀚、机、燫祖孙均为国子监祭酒。文儒坊曾因之又名尚书坊,所居曰“东林里”,在坊北。
坊南有进士林先春宅,宅中有天心阁、有杞堂,后为陈海萍购得。又有抗倭名将张经,进士出身,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因有才干谋略,授兵部尚书、七省经略,王江泾大破倭寇,反遭严嵩党羽诬陷被斩。
清代坊内有甘国宝,武进士出身,雍正间迁居文儒坊西段。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曾两任台湾挂印总兵,并分任福建、广东水师提督。雅好文墨,善绘山水,尤工指虎。榜眼廖鸿荃,官至工部尚书,多次典乡试及会试,督学江浙,“门生半天下”,朝廷以其谨慎,堪任大事,常令督办河务,治理水患。回里督办团练,维护一方平安,86岁重宴鹿鸣,卒谥“文恪”。梁鸣谦,晚清进士,居闽山巷,任京官不久,以母老辞官回里,教授生徒以自给。少有文名,及壮更盛,入船政大臣沈葆桢幕,为所进西洋机器翻译定名;随沈巡台,多有建创,甚得倚重,抚台有襄助之功,得沈深信,助理家事,并为课其子侄。
文儒坊叶氏自叶观国始,入居坊西口打线营,代传书香,世袭簪缨,有“六世八翰林十二进士”之荣,悬匾称“六子登科”“七子科甲”“五世翰林”。书香继世,朱紫盈门,仕宦之盛无人能及。叶观国中进士,入翰林,长期典乡试,任学政,操守清严,公正录取,学界广为称道。他在《示儿诗》中称:“肯构要儿孙,传家惟诵读”,家教谨严,其子孙为官者多清慎廉勤,有善政惠民而且归里后都能专心治学,多有著述。幼儿申芗擅骈文,工填词,林则徐与之有姻亲,曾作诗赞曰:“难使文人忘结习,等身书卷重摩挲。”
文儒坊内大光里,更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文人荟萃之地。著名诗人、学者陈衍自1905年移居大光里匹园,治文字学,受聘入公卿幕府,或为人教读,主持报纸笔政。善文笔,有口才,先是宣传维新,后又研究实业,翻译多部商贸、货币、金融著作,介绍各国经济情况,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回闽任《福建通志》局副总纂,主持编务,全志600余卷近千万字;又主编《闽侯县志》,全书80多万字。工诗主吟政,学问赅博。倡导“同光体”闽派诗风,名满天下,士林争附。
陈衍妻萧道管,自幼聪明好学,与夫琴瑟相和,随夫旅食四方,课读子女八人;勤于学习写作,见闻广博,好考据之学,作《说文》研究。善诗文,能吟咏,著有《平安室杂记》《烈女传集注》《萧闲堂札记》及诗、词等,乃近代著名学者,《清史稿》有传。
与陈衍对门而居的是何振岱,二人居同里,功名都止步于举人。曾以才学而为达官之文案,一生安贫乐道,靠教书授徒或卖文为生。何振岱业类陈衍,也曾应聘主修《西湖志》,与修《福建通志》。何、陈二人同为“同光体”闽派领军人物;不同的是何氏还擅长绘画、操琴,在榕教授弟子甚众,著名者有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何氏擅诗,善教女弟子,结寿香诗社,有多部诗、词集等著作传世,其自警书斋联曰:“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
陈衍的大光里邻居有近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先后在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福建大学、厦门大学法律系任教。对民法深有研究,早年著《中国债权法总论》《中华债权法论纲》,在民法物权方面卓有建树,成为当时法学界权威之作,在法学界享有盛名。
何振岱的同里邻居陈元凯,是侯官螺洲陈氏之裔,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候补知县,其女陈意映嫁福州林觉民,温婉能诗,继承陈氏文脉,夫妻琴瑟和鸣。林氏为反抗清廷的卖国专制统治,与同志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大义凛然,辛亥广州起义前夕,写出感天动人的《与妻书》,情辞恳切,慷慨决绝,成为不朽的绝唱。
陈承裘故居在文儒坊中段南侧。承裘乃螺洲世家之后,乃祖陈若霖官刑部尚书,父陈景亮,应天府试第一名(北闱),号称南元,历官粮道、盐运、按察、布政等使,吏才精敏,治政清廉,驭军严整,后以足疾告归,营宅文儒坊。长子陈承裘以孝称,进士出身,不慕仕进,侍父莅官多省,奉父于文儒坊宅,居家40年。生平好施予,重品行,以诗书课子孙,以厚道待里人。生六子,督课甚严,宝琛、宝瑨、宝璐皆中进士,一门“六子科甲”,又称“世进士”之家。长子宝琛进士、翰林出身,历官至侍郎候补、皇帝侍读。在家赋闲时,曾任鳌峰书院山长,创办东文学堂、全闽师范学堂、全闽大学堂、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大力推动福州近代教育,影响甚大;三子宝璐,进士翰林出身,以父老归里养亲,善古文词,任致用书院主讲,酬金全归其师谢章铤家。
文儒坊中段南面有平阳陈氏住宅,曾挂匾标明为“林则徐母家故居”,又有“陈季良故居”匾。陈氏于明崇祯间购得此屋,陈氏累世书香,曾有同堂十八兄弟居同里而皆耆寿,年虽老而心常惬,建怡亭以自庆。友人为之作赋称:“簪绅敬义之堂,珂佩文儒之里。”赞颂主人“广置缥缃,沈酣毫素”,喻其富藏书,好著作,善守家学,号称“仁让世家”“科举世家”。陈季良系海军中将,代行部长职务,“江阴保卫战”中固守前线,率舰抵抗日机狂轰滥炸,击落敌机十二架,受重伤仍不下火线,不降司令旗。他曾因在“庙街事件”中帮助苏联红军打日寇,而受到北洋政府惩处,在回家赋闲中修缮房屋,建六角亭,自书亭联曰:“竹里闲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可见其爱好读书修养的志趣。文儒坊中西段北面有卢氏试馆,系永定人集资为入省参加省试的举子接待食宿之用,后亦为商人会馆、卢家祠堂,曾有一名解元、三名院士从这里走出。清末民主革命志士林白水偕黄展云、黄翼云等借址创办蒙学堂,激励学生从事反清民主革命。
受文儒之风的影响,即使经商致富,购屋连片,占据文儒坊近半条街的尤恒盛老板,也附庸风雅,不忘其祖。尤氏本是清初词章大家尤侗(号西堂)的后人,自江苏南迁福州侯官,以养蚕缫丝为业。嘉庆间进城学艺缫丝,开作坊及丝线店,因质优价廉,生意渐兴,扩大营业,遂在文儒坊内购得原四川总督苏廷玉的大院,迁入后自书联曰:“家声开石里;儒业守梁溪。”尤贤模时店业大兴,四个儿子也弃儒从商,多种经营,遂成巨富,先后买下廖鸿荃、陈懋候旧第。尤庆桐书联曰:“东冶开新第;西堂溯旧家。”
福州城号称地灵人杰,不是虚誉,它不仅因处“海甸都会”而号“江城福地”,更因历代人才鼎盛,文化荟萃,而为全省冠冕。自宋代称“闽都”,实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所钟,古之人实不我欺也。先贤有句曰:“朱门华屋知多少,认得谁家是主人。”的确,文儒坊天地不改,而旧物随风飘逝,朱门不再、华屋失守,唯有华族血统的传人,儒家文化的气韵尚存,这是作为裔胤者的灵魂寄托和精神皈依,人们确应善继善承,倍加珍惜。
《福州晚报》(2024年7月27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