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英
明代末期,连江沿海各地,倭乱匪患,连连不断。沿海大的乡村,纷纷筑堡修城,用以防患自保。奇达堡就是其中之一。
奇达堡坐落于连江县安凯镇奇达村。这里位于黄岐半岛北侧,西邻可门口。村前就是连江、罗源、宁德、霞浦四县交界的海域,古代是外洋船只进入马鼻、罗源,以及福宁等北边诸地的门户,历史以来,都是安凯地区最为富裕的乡村,村庄也因此屡遭匪患。
明崇祯十七年(1644),连江名宦董应举在这里“创筑”城堡,史称“奇达堡”。嘉庆版《连江县志》记载:“奇达堡……在二十六都,明崇祯十七年董应举创筑,围四百二十丈,为门三。”
奇达村依山傍海,其状似一只鲤鱼,所以,奇达城堡本地人也称“鲤城”。奇达村西的旗山,与松皋交界处,有一口大龙井,取鲤城之名,大有鲤跃龙潭之意。奇达堡原设计有四城门,但开建后,只修东、西、南三城门。北门原设计在石虎磹的顶上,据说,北门一动工,村里就发生意外之事,一连几次后,乡老便去请教风水先生。先生说,这里正对四县来水,不利乡间,于是,就将北门堵上,砌上城墙。所以,《连江县志》才记“为门三”。
历史上,奇达堡不仅壮美,而且坚固,南来北往的许多船家,多上岸入堡借宿。但是,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颁令“调迁”,同连江沿海其他乡村一样,奇达堡被强制拆除。现在,能看到的城堡遗迹中,保存最完整的,就只有这三道城门。城门造型风格,高低大小,全部一样,高2.9米,宽2.1米,上为拱状,块石垒砌,门楣上都刻有门楼名。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四城门的民谣。从民谣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大致领略四个城门的特点。
东门,名叫“恩思门”,门楼顶上有一座玄帝庙,站在玄帝庙前远望,隔着一片海湾,两侧守护着的,是两个小岛,左为小猴屿,右为大猴屿。玄帝庙旁有座小寺院,内祀泗洲佛,过去乡人多在此烧香求签。乡人认为这里是神圣场所,外来的乞丐一律不准留宿。正如民谣所唱:“东门走里玄帝头,玄帝过江大小猴;泗洲签诗真灵验,坐址不准乞丐留。”
南门,名叫“会龙门”。门里头有座“排堂”,门前左侧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石碑,因长期风吹雨打,中间已出现断痕。过去,这里有条小溪,横贯门前而过,溪上有座小桥,桥下装有闸门,平时,闸门外是哗哗流水,闸内尽是补网和洗衣的女子。南门民谣是这样唱的:“南门走进是排堂,外面石碑截两段;闸里溪水哗哗叫,闸外补网洗衣裳。”
西门,名叫“广益门”。这里紧邻内港,城门内侧左边是大王宫廊头,主祀大王,左殿供妈祖娘娘,右殿供临水三姐妹。历史上,这里既是码头,又是中心集市,是奇达村最为繁荣的地方。打锡铺,剃头店,评话馆,说书场,卖膏药,耍猴戏,看命卜卦……应有尽有。正如民谣所唱:“西门走里宫廊头,左边打锡右剃头;评话说书攀讲馆,江湖杂耍看命猴。”
北门只有名字,没有开城门,但这里山脉北指,连绵入海,留作城门地方,是连片的磹石,因状似老虎,当地人称作“老虎磹”。以前,村里人多在城墙内打索(绳子),而城墙外的,多是染网晒网的渔家人。这里住着位财主,名叫必清,北门墙里墙外,直到老虎磹上头的山场土地,全部是他家的,村里人要借用,得先跟他打招呼。北门民谣这样唱:“北门走进石虎磹,城里打索打圈环;城外担水人染网,必清场地上虎头。”
在连江诸多城堡中,城门保护最好、最全、故事最多的,就数奇达堡。这里的城门见证了奇达村曾经的繁荣。
《福州晚报》(2024年7月28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