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地名趣谈|话说“黄巷”
2024-08-2303-43-2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黄巷,是三坊七巷中唯一以姓氏为名的。

  黄巷位于三坊七巷中脉南后街的东侧,北连塔巷,南接安民巷。东西走向,东起福州古城中轴线“八一七”路的繁华区南街,西至南后街,与衣锦坊相对。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永嘉之乱,八姓入闽”,中原的衣冠士族黄姓一支避乱到福建,落脚在这里,成里巷后,就称黄巷。

  到了唐代,有位后来担任崇文馆校书郎的著名学者,名叫黄璞,就在这巷内居住,其宅人称黄楼。宅西侧夹墙外有座“小黄楼”,是黄璞辞官归里后闭门谢客、潜心著书立说的场所。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黄巢的兵马开进福州城内。俗话说“兵过篱笆破”,黄巢的兵到黄巷时,“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使黄巷避免了一场兵灾,黄巷因此著名。陈寿祺诗说“使君坐啸壶楼晚,肯忆山人巷姓黄”。宋时黄巷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恢复称黄巷。

  黄巷历史上多为儒林学士所居。从唐朝黄璞到明朝户部尚书林绅、侍郎萨琦、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明成化八年(1472),林泮中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其兄清源、弟睿渊都是进士,时称“闽中三凤”。浙江巡抚李馥(1662—1749),晚年住黄巷,设居业堂,藏书10余万卷。举人郭阶三,同治年间(1862—1874),其五个儿子皆登科第,称“五子登科”。其中郭柏荫为进士,当过湖北巡抚、湖广总督。后裔郭化若为当代儒将。郭氏民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州历史影像展览馆。福州台湾会馆复建在黄巷,为海峡两岸开展文化、教育、经济、青少年、人才、民间基层等多个领域交流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清嘉庆四年(1799),陈寿祺登进士第,他在黄巷建小嫏嬛馆藏书楼,藏书10余万卷。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1796—1820),梁上治、梁上国兄弟住黄巷。后来梁章钜因病告老还乡,在老宅内建一小楼,取名小黄楼。在楼前建假山池馆。梁章钜一生著作很多,在家这段日子,就编成多种文集。邻居陈寿祺,道光年间出任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说“绿杨春接两家园”,就指陈梁两家后花园“绿杨春接”的风情。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的赵新,曾任册封琉球国王正使,官至陕西督粮道,也住在黄楼。清知府陈君耀、福州最后一位状元王仁堪、民国报界闻人高拜石都住过黄巷。还有萨氏祖居、葛氏民居等规模宏大,形制古朴。当代闽剧大师郑奕奏,作家郭风、何为、陈章武等亦在此住过。据徐珂《清稗类抄》介绍,就连黄巷一个叫林细细的理发匠,也能写出“烛影斧声千古谜,珍珠薏苡一时冤”的好句。而葛氏在墙外凿井,俗称葛厝井,供厝边乡里汲用,也是一段佳话。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重编正谊堂书,在黄巷创立正谊书局,聘杨浚为总校官,在张伯行校刊55种的基础上,刊刻68种、515卷,称《正谊堂全书》。同治九年,书局改为正谊书院,迁往东街。

  黄巷过去很新潮。民国5年(1916)就有南华剧场,算是福州市建立较早的影剧场。福州早期的照相馆,许多“扎堆”在黄巷。如庐山轩、镜中天等,有三十来家,所以一条小支弄被称为“照相弄”。

  《福州晚报》(2024年8月19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