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故居。记者 石美祥 摄
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这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63年所作《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真实记录了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甘薯之父陈振龙的功绩。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长乐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故居,带大家深入了解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故事。
厥功至伟的“薯藤小偷”
他冒险从国外偷取一根藤,竟让中国人口激增3亿,成为改变历史并拯救无数中国人的传奇商人。他就是明代华侨商人陈振龙。
陈振龙1543年出生于长乐青桥村(今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年少聪慧,未及弱冠就高中秀才,后多次参加乡试却未能中举。陈振龙于1588年弃儒经商,跟随商帮越洋到吕宋(今菲律宾)从事贸易。
由于童年时曾目睹家乡十年九旱、田园绝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陈振龙见到当地种植的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且“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就意识到这正是地瘠民贫的家乡所需要的,遂潜心学习朱薯种植之法。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政府(当时吕宋为西班牙殖民地)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块混入货物、薯藤编入藤篮,均被海关搜出没收、罚款,险获牢狱之灾。屡遭阻挠的陈振龙不死心,1593年春,50岁的他冒死将一根薯藤绞于货船锚绳中(也有说置于系在船舷漂浮于海水中的竹筒中),经7昼夜航行,于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带回故乡福州。
适逢当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民不聊生,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陈振龙带回薯藤的经过,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涉险带种而归的义举大为称赞,命其尽快试验栽种。陈振龙即在自家旁边田地开始尝试种植,4个月后大获成功,金学曾试吃后赞叹味道鲜美。陈经纶再呈上《献红薯禀帖》,称红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红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
学界关于中国引进番薯的说法有三种,除陈振龙外,广东虎门人陈益和广东吴川人林怀兰也曾分别于明万历年间从交趾(今越南)携薯藤和薯块回国引种,三人共享“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美誉,且认为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陈振龙一家七代持续近200年推广番薯种植,尤其子孙先后将番薯传种到全国各地的事迹,说陈振龙为中国甘薯之父,则无可置疑。
讲解员介绍陈振龙故居展厅内容。
七代不辍的“种植世家”
“不求一家殷实富裕,但求苟利苍生。”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心系民生,花费七代人心血引种、推广种植番薯,终有所成。
从陈振龙于明万历年间将番薯传入我国,到1786年清政府下令全国推广,近200年的时间里,陈振龙家族七代人恪守“苟利天下”的家训,把番薯种植从闽中推广到长江流域、山东、河北、北京、四川等地,让陈振龙家族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的同时,也让中国人口实现了大幅增长。
陈振龙曾孙陈以柱曾在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试种番薯,并将薯种与种植技法传授给莆田人徐缓。徐缓曾携种前往江浙传授番薯种植,从而把番薯种植从闽中推广到长江流域。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偕同好友余瑞元、刘曦,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并在北方各地推广。陈世元还编辑出版了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保存了番薯从国外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历史资料。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则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种植推广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另据四川地方志记载,当地的番薯种植也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进、推广的。
据史料记载,中国从汉至清共经历七次人口大增长,而清乾隆年间的第七次人口大增长,让中国人口从清初的约7000万人猛增至4亿多人,是增幅最大的一次,这与大面积推广番薯,从而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关系甚大。其间,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
陈振龙七代人坚持不懈推广番薯种植之举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肯定——明代晚期,史学家何乔远曾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番薯之功;清中期,百姓在福州乃至福建其他地方建报功祠,主祀金学曾,配享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纪念陈振龙把番薯传入中国的大爱行为,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先薯亭”;1963年,郭沫若到福州考察,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金薯传习录》,并写下《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1992年,旅美剧作家洪可人创作闽剧《金薯传奇》;1993年,福建省农业厅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400周年,在长乐召开纪念大会和学术探讨会;1999年,长乐人民为纪念陈振龙,在他家乡青桥村兴建了纪念亭;2016年,农业部批准对“长乐番薯”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故居内的陈振龙塑像。
乡村振兴的“甘薯代言人”
“以前只是听过陈振龙引进番薯种植拯救万民的故事,没想到他的故居活化成了讲述七代人推广种植番薯的展馆,让这段历史读起来更加立体全面,而且对延续乡村文脉、弘扬名人精神很有意义。”近日,文史研究专家老林观看完陈振龙故居后赞不绝口。
陈振龙故居位于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172号,是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始建于明代,后于清代、民国时期均有重修。故居面阔26米、进深25米,占地面积650米。建筑坐东南向西北,中轴线由前至后依次为门墙、天井、主座。建筑整体为土木结构,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五柱出游廊,穿斗式木构架,天井地面铺花岗石板,天井两侧各有两厢房。2021年,鹤上镇对陈振龙故居进行修缮。
记者近日到陈振龙故居采访,看到故居以旧修旧,保持原有格局不变。同时,部分房间被开辟为四个不同主题的展厅,分别以“含弘化光·忧国怀乡”“泽济天下·家风咏传”“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苍生社稷·粮安天下”为主题,向参观者讲述陈振龙家族爱乡济民的动人事迹,也展示了历朝历代官员助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功绩。沉浸其中,人们可以在详细的图文介绍和有趣的科技互动中,全方位了解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历史故事。
距离陈振龙故居不远的地方还建有陈振龙纪念馆,陈列着农耕工具,并张贴有关于番薯的各种诗文。
□侨厝档案
陈振龙故居,位于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172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均有重修,是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占地面积650平方米。该故居现为长乐区不可移动文物,2023年活化利用为图文介绍及科技互动展厅,全方位介绍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大力推广甘薯种植的故事。
(记者 刘磊/文 通讯员 林振寿/摄)
《福州晚报》(2024年9月9日 A08版 福州侨厝 有福之州·侨厝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