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海山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地方志情有独钟,并与之结下深厚情缘。他读志、用志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指导修志的重要论述,仍是指引我们前进的重要遵循。
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一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号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本文重温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读志、用志、指导修志的实践成果,从中感悟他执政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一、“志”在立足长远,为了福建的发展战略
1985年,习近平同志赴任厦门市副市长后,通过他人向时任厦门市方志办副主任洪卜仁借阅《厦门志》《厦门地方史讲稿》,以了解厦门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并与其深入交流。接着,由习近平同志主抓“厦门市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编写《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邀请了洪卜仁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重视从地方志中学习借鉴历史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战略的独特认识。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再次调研厦门时,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延续了厦门第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厦门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沿着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擘画的发展蓝图,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海上花园城市屹立在东海之滨。
古有“朱熹下车先问志”的典故,今有“习书记上任先研志”的故事。1990年,初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开始谋划福州未来发展蓝图。在研读了福州的地方志之后,他带领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寻策问计,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发动全民参与讨论。1992年,由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构想,以及由他主持制定的“3820”战略工程总体规划,对世纪之交的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沿着习近平同志亲自为福州擘画的蓝图,福州市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各项民生指标跃上新台阶,人民幸福指数空前提高。由此可见“3820”战略工程的前瞻性、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同志一直关心福建的发展。2014年,他来到福建考察,为新福建的发展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应运而生,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巨变。这些巨变,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从政理念和实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生态福建”建设、“数字福建”建设,亲自主导开展集体林权改革,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推动木兰溪防洪治理工程,调研总结“晋江经验”等,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福建由此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
二、“志”在摆脱贫困,为了闽东地区早日实现脱贫
1988年,习近平同志赴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是福建沿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在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地方,习近平同志下定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紧接着他就带领地委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
据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的陈增光回忆说,习近平同志走基层调研有几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喜欢看县志,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阅当地的县志。他说:“不看县志就不了解这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就难以深入认识县情,光靠我们这样跑了解不够。”
在寿宁调研时,习近平同志突出推崇两个人,一个是冯梦龙,一个是焦裕禄。冯梦龙当年在寿宁当过知县,留下一本《寿宁待志》。对这本书,习近平同志尤其喜欢。他说冯梦龙这个人很有贡献,把这本书起名为《寿宁待志》,表明没有把事做满,而是留下空间,让后人去填补,所以叫“待志”,说明这个文人有水平、有境界。
陈增光还回忆说:在霞浦调研时,我本来拿了一本《霞浦县志》给习书记看。当天夜里,他忽然找到我说:“你帮我找一本福宁府的府志吧。”过去福建又称“八闽”,有上四府下四府,宁德叫作福宁府,他就要看这个府志。我当时就问:“习书记啊,咱们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这么辛苦,你还要熬夜看书,能吃得消吗?”他说:“增光同志,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调研不是简单地走马看花,而是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的,这是习近平同志调研的一大特点。通过调研,他深知摆脱贫困是闽东人民最热切的期盼。面对干部群众希冀他“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固有认识,他冷静思考,同时告诫大家,闽东的发展要立足现实,闽东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就抱上“金娃娃”,一口吃成胖子,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调研完闽东9个县之后,习近平同志在随后的会议上就作了一次全面总结,形成的文章后来成为《摆脱贫困》一书的第一篇《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他在会上提出,宁德的发展要立足实际,不要有超过现实的思想,更不能心急,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久久为功,而不是急于求成。要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和巨变。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到国内各地考察,几乎每次都提到扶贫。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同志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闽东正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一个代表,曾经的特困乡寿宁下党乡,以及霞浦赤溪村,如今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全面实现了脱贫,实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时的愿望。宁德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就是全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一个缩影。
三、“志”在文化自信,为了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习书记到福州履新之初,就仔细研读了地方志,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人物、古迹有了很深的了解。他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对名人古迹都如数家珍。”时任福州市委副秘书长的梁建勇回忆说。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城市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时有发生,三坊七巷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岌岌可危。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后,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立即批示要保护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停止破坏性开发。他认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就是延续了城市文化的“根”与“魂”。正因如此,作为福州名片的三坊七巷才得以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使得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近现代著名人物的故居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怀,福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相继得到保护,如西禅寺、闽王祠、琉球馆、马尾船政遗址等,甚至连福州的名木古树都列入保护的对象。
——炸药包下抢救万寿岩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有一座金字塔状孤峰叫作万寿岩。上世纪90年代末,万寿岩出土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人工石铺地面及哺乳动物化石。由此,人类在福建的活动历史被提前至距今约18.5万年。作为三明钢铁厂的石灰岩矿基地,用于开矿的炸药不断蚕食万寿岩山体,村民为炸药包下的万寿岩奔走疾呼。1999年底,福建省文化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进入21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这份报告上作出批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万寿岩从开矿的炸药包下被抢救出来,并得到整体保护。20年后,这里成了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习近平同志对福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倾注了巨大心力,体现了他与福建深厚的文化情缘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2017年,欣闻福建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1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志”在振兴福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从他在福建工作期间读志、用志、指导修志的论述中便可窥见一斑。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他对修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修志工作者的殷殷期盼,也蕴含着他对振兴福建、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989年,宁德地区召开地方志工作会,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作了“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的讲话。
他首先指出,我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县志。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同时还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
其次他强调,修志人员要刻苦学习,顽强工作,真正进入角色,钻进故纸堆,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挖掘珍宝。同时进一步指出,修志要当个事业来办,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把它作为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也作为一种有远见的表现。
接着他谈到古人的修志精神。李拨任福宁知府的时候,州升府不久,百废待兴,工作很忙,“修城垣、建桥道、筑三坝、禁停棺、劝农桑、课书院”。可是他“案牍之暇,犹复考献征文,集五邑官绅商榷《福宁府志》一书”。他调任福州,把《福宁府志》初稿资料带到福州编纂完成。冯梦龙修《寿宁待志》也很有紧迫感,他说自己为什么“亟亟乎待志之刻”,因为“天运如轮,昼夜不停,人世如局,胜负日新”,“司牧者可以不兢競乎哉”。那么,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难道不应超过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吗?
最后他说,今天在座的都是修志的中坚骨干力量,承担着历史的重任。修志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要把它办好。你们正在为地区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善政。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修志的重要意义。他勉励修志工作者把修志工作当作事业,就是希望修志工作者要在学习中磨练意志,当好本领域的行家、专家,坚持职业操守,立足本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他引用古人的修志典故,就是希望修志工作者要坚定修志信念,把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他把修志喻为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和一件功德无量的善政,就是希望修志工作者要勇挑修志重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为闽东的历史书写上一份厚重的答卷,用善政赢得民心。
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给福州市地方志工作的批示中指出:“编史修志是一项千秋事业。”
2000年初,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给福建省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的贺词中指出:“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更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具有服务当代、惠及子孙的深远意义。”
一个多月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年鉴编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振兴中华、振兴福建的高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盛世写史修志编鉴的优良传统。”
把编史修志当成一项千秋事业,这是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维度,高度概括编史修志的重大意义。从振兴中华、振兴福建的高度来重视写史修志编鉴这项工作,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胸怀“国之大者”的为民情怀。
2001年初,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调研时指出,我省地方志工作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取得目前可喜的成绩,他表示满意,鼓励同志们要努力搞好续志与年鉴编写工作。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地方志要继续为我省经济、文化建设,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全省的方志事业。”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时间里读志、用志、指导修志的实践成果,对新时代编史修志工作者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对福建地方志工作的关心,是鞭策我们奋勇前进的不歇动力;他与福建的方志情缘,是他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和执政为民、敢于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作为史志工作者,我们应当牢记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编史修志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三甘”精神,努力谱写福建地方志工作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方志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厦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
2.《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
3.《习近平在福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
4.《习近平在福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
5.《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9年8月12日)。
6.《习近平对福州市地方志工作的批示》(1994年3月11日)。
7.《习近平出席福建年鉴编纂工作会议讲话》(2000年2月24日)。
8.习近平:《给省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的贺词》,《福建史志》2000年第1期。
9.《习近平在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调研时的讲话》(2001年1月5日),《福建史志》2001年第1期。
10.“三甘”精神,指“甘坐冷板凳、甘当无名英雄、甘于清贫”。这是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历次调研福州市党史工作部门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之后,福州市党史工作者将习近平同志对党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的内涵总结提炼成“三甘”精神。
(作者:福建省方志馆副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福建党史月刊》(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