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连罗游击武装的建立及苏区的创建
2024-10-0903-20-5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吕南勋

  1932年1月,陶铸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从此,连江、罗源开始了红军游击武装的建立和苏区的创建历程。至1934年连罗苏维埃政权建立,连罗地区形成了拥有闽东红军13独立团和海上游击队等武装队伍及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苏区。作为苏区创建的先导,为整个闽东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连罗土地革命运动中的生动实践。

  陶铸领导的游击武装建立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城的消息传到福州,陶铸为之振奋。4月22日,他主持召开中心市委紧急会议,中共连江特支(8月改为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委员陈祥榕、郑厚清、林孝吉等出席。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要求“火速派遣大批干部到那些农民斗争特别发展的地方去(如长乐、福清、连江、莆田、仙游等),发展这些地方的农民斗争与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动员福州及各邻县千百万的工农劳苦群众拥护红军的伟大胜利,组织和领导工人罢工斗争、农村的游击战争、士兵的兵变,加紧领导反帝运动的发展,以响应红军争取全省苏维埃的胜利”。

  5月15日,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扩大会议上,陶铸决定马上在连江组织游击队,“党必须坚决地领导正在猛烈开展中的邻县农民斗争……连江、福安两县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在农村中进行解决反动武装,帮助及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去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会后,中心市委派党员分赴各地,传达扩大会议精神,并拨款给连江特支,作为开展游击战争的经费。

  6月初,连江县委在东川村报国寺(后院寺)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陶铸和中心市委秘书长曾志到会。在陶铸的指导下,参加1931年11月透堡暴动的12名骨干组建特务队,并于6月6日发动“官坂暴动”,突袭连江官坂民团税务局,毙伤多人,缴枪5支。6月19日,这支队伍在官坂合山村护国寺观音亭正式成立连罗第一支工农游击武装——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也称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队)。陶铸亲自授旗,并任命支队长林炳光(王调勋),政委陈兴珪(因在外地工作未到任改由杨而菖担任)。中心市委还拔给游击队军号1把、大刀5把。从此,连罗地区开始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工农武装斗争。

  在反霸分粮中创建游击根据地

  游击队成立后,活跃于合山、浮泉、墩里等地,领导农民打土豪、筹粮款,把粮食、衣物发给贫苦农民,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土豪劣绅恨得咬牙切齿,联名向国民党县政府告状。国民党连江县政府决定“重拳”出击,消灭工农游击队。9月4日,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派1个连,纠集透堡、塘边民团到合山“围剿”游击队。游击队事先探知敌人的消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避敌锋芒,向连江罗源交界的山面区属于连江的长龙区北山、巽屿一带转移。敌人在合山扑空后,疯狂报复贫苦农民,杀害群众十几人,并放火焚屋、洗劫村民财产而去。敌人撤出后,游击队迅速投入到对人民群众的救济帮扶之中,此后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开辟长龙山面区游击根据地。

  在山面区立足后,中共连江县委又贯彻中心市委的指示,将山面区游击根据地扩大到罗源县的部分山区,革命斗争开始以长龙为依托,相继向连江的丹阳、小沧,以及罗源的山头面等山区扩展,从此,长龙山区成为连江、罗源革命的一面旗帜。

  10月,杨而菖调往厦门工作。中心市委根据情报发现林炳光企图叛变,立即把他开除出党,另派陈茂昌任队长,李成(黄孝敏)任政委。根据中心市委“进一步开展福安、连江的游击运动,创造出新的苏维埃区域,使闽北、闽东打成一片”的指示,黄孝敏率队深入到罗源县畲村飞竹山区,发动群众,开展秋收抗租斗争,健全农会。

  12月,国民党凭借军事上的优势气势汹汹地对山面区工农游击队实施第二次“围剿”。陈茂昌、黄孝敏率领游击队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周旋,并于12月10日突袭东岱,一举解放东岱镇。同时派出部分武装游弋于连江县城周围,迫使敌人慌忙撤兵。第二次“围剿”就此失败。年底,黄孝敏以沿海剩头、外洋、異屿一带贫苦农民渔民为骨干,成立了闽东(连江)工农游击第九支队,还成立了农民自卫队组织——北山村赤卫队。

  随着革命浪潮的日益高涨,陶铸巡视连罗地区,冒雪到长龙洪塘和丹阳文朱村指导工作,并在文朱村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革命根据地从连江高原向罗源山区一带发展,同时秘密进行党团组织工作,把连江、罗源根据地连成一片”。

  黄孝敏随即率游击队进击飞竹、马洋、洋柄、塔里4个乡村,并帮助各乡村成立农会、农民自卫队和分粮队,除向地主“借”粮分给缺粮的群众外,为筹集游击武装所需的枪支,于1933年1月3日深夜,经过精心策划,又发起“飞竹暴动”,奇袭飞竹民团部,缴获长短枪13支、子弹700余发及军需品一批。后又乘胜进袭飞竹镇,击毙民团团长林金位,肃清了当地的反动势力。

  飞竹暴动是在党的领导下,罗源人民群众向反动武装打响的第一枪,也是连罗游击武装斗争取得的又一次胜利,革命的火种迅速向四面蔓延,使飞竹、霍口、中房乡村三大片连成一块红色版图,为建立连罗苏区创造了条件。

  建设党绝对领导的人民游击队

  连罗是整个闽东地区最早建立游击武装开展革命的地区。早期,队伍里常常混进流氓者,他们在暴动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很有破坏性,流寇思想较重,破坏纪律,发洋财,甚至还会抢劫。土匪成分的破坏力影响到整个队伍的质量,引起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高度重视。1933年2月,连江马鼻、透堡乡的民团收买游击队驳克枪队队长李德标等8人,这些叛徒在游击队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蒙骗了一部分队员,扣押并企图枪毙支队长陈茂昌和政委黄孝敏。二人机警逃脱后,李德标遂宣布把他们驱逐出队。陶铸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派杨而菖、任铁锋回连江处理这一事件。杨而菖先是欲擒故纵,稳住了叛徒,继而分而治之,以接运中心市委买来的枪支为名支走了李德标的心腹杨焕焕、杨与密,从而孤立并擒住了李德标。随后立即召开党团支部农会骨干会议,说明事实真相,揭发了李德标叛变投敌的阴谋,并组织革命军事法庭,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为首的李德标、郑大佺等人,驱逐了其他流寇分子,平息了内部叛乱,整肃了游击队伍。之后,游击队重新建立党的特支组织,任铁锋任支队长,杨而菖任政委兼特支书记,确保了党对游击武装的绝对领导。经过整顿和理想、信念、宗旨、任务教育后的游击队战斗力得到不断增强,以极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在连罗根据地的开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后来3年游击战争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下来,成为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平叛结束后的游击武装根据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迅速投入到春荒分粮反霸斗争中。在杨而菖的率领下,游击队挺进应德、凤坂、百丈、飞竹一带罗源山区和连江沿海,以打土豪、分粮食为主的土地革命斗争在连罗各地风起云涌。这支活跃于连罗广大地区实施土地革命的游击武装,在为人民谋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为贫苦农民改变悲惨贫困的命运带来希望,也为连罗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如火如荼的斗争烽火

  1933年3月中旬,连江县各区乡革命群众产生的代表在长龙山面区义沃村大王宫召开大会,成立了全闽东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连江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林嫩嫩。革委会的第一号布告庄严宣告:“革命委员会是贫苦人自己的政府。”革委会领导的范围包括纵横40里的山头面革命游击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工农游击武装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对连罗边界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队伍扩大到160多人,并在连罗地区的石别、河阳、巽北、马透、前屿、颜岐等地建立了多支地方武装组织。经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批准,3月正式成立了中共罗源县特别支部。

  1933年7月后,驻守福建主张抗日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酝酿政变。中共连江县委抵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动与十九路军建立统战关系,国民党驻扎连江、罗源的海军陆战队龟缩到三都澳和马尾军港。趁着连罗防务空虚的时机,杨而菖率队一鼓作气地拿下国民党地方政权18个据点,大批地主民团土崩瓦解。

  9月,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陈之枢(陶铸4月调离)的主持下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将连江县委升格为连江中心县委,统一领导连江、罗源的革命斗争,创建连罗苏区。鉴于罗源土地革命的迅速发展,连江中心县委随即将罗源特支升格为罗源县工作委员会。连江中心县委的成立,确立了党在闽东苏区南翼的领导地位,与地处北翼的福安中心县委相呼应。

  中共连江中心县委成立后,为集中现有武装统一指挥,扩大游击区,在洪塘村将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与闽东(连江)工农游击第九支队合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杨而菖,下辖3个支队、1个特务队和1个赤卫总队。整编后十三总队战斗力大为增强,9月17日,在杨而菖率领下铲除了透堡地主民团,解放了透堡乡,随即成立了全闽东地区11个县的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透堡乡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试点。

  10月,十三总队兵分两路,叶顺连带一路突袭马鼻村的拱头盐仓,杨而菖率另一路会同前屿赤卫队攻打罗源新沃海关,开辟罗源湾北部沿海新区。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并履行之前与中国工农红军签订的《反日反蒋初步协定》释放“政治犯”。陈祥榕、余长钺、杨挺英、杨采衡、范式人、马立峰等中共党员获释后,许多人成为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和闽东各县党组织及游击武装力量的重要成员。“福建事变”及后来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牵扯了国民党大量兵力,致使闽东防务空虚,为全闽东爆发的“二三”革命(1934年闽东革命的简称)创造了有利条件。

  “福建事变”期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杨采衡、魏耿、缪淑英、陈元、陈二妹等人来连罗加强领导。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负责人陈之枢、苏达等多次前来巡视,并对连罗苏区党、政、军的组织建设作了一系列指示,促进了连罗革命迅速发展。

  杨而菖根据中央的指示与十九路军建立了统战关系,并充分利用此有利时机,率部连续作战。11月24日,他率部解放了马鼻镇的赤石、官坂,并乘胜一举解放了沿海重镇筱埕,消灭了盐警队和民团,缴获枪60多支、银圆6000多块、子弹6000多发,取得了自游击队成立以来最辉煌的战果。沿海筱埕、坑园、安凯、黄岐、下宫数十个村镇挂起了红旗,成立苏维埃政府。

  马鼻重镇的解放

  此时尚未解放的仅剩马鼻重镇。国民党马鼻区区长陈少轩及民团团总陈贞元,收罗被击溃的民团团丁、土匪200余人、枪150余支,盘踞于马鼻镇,防守严密,经常骚扰苏区。杨而菖决定拔掉这一反动大本营。杨而菖先通过各种关系,分化争取部分团丁,并物色一些游击队员打进民团当“团丁”,伺机控制部分枪支。一切部署就绪后,1934年1月1日深夜,杨而菖调集各区赤卫队和群众万余人配合游击总队,分水陆两路夹击马鼻。杨而菖、梁仁钦率特务队和第二支队进击北风山炮台,因有内应配合,很快扫清炮台之敌,继而攻克塘美宫。匪首陈学雁带少数人逃窜石门限陈贞元团总家,借深沟坚墙,负隅顽抗。万则安率第一支队进攻石门限民团据点,双方进行白刃格斗。此时马鼻农会会员冲上关帝庙,收缴玉井民团武装后,支援万则安合力围攻,很快摧垮石门限据点,并与杨而菖会合,冲入马鼻街。

  经过两个小时战斗,游击总队占领民团总团部,少数顽敌占据“厚裕米厂”垂死挣扎。游击队在进抵厚裕米厂时,盘踞米厂楼上之敌向街中抛掷手榴弹,杨而菖勇敢地拾起未爆炸的手榴弹欲向楼上反投,不料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他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1岁。游击队员愤怒万分,同仇敌忾,奋不顾身地冲进米厂,全歼残敌,生俘民团团总陈贞元、匪首陈学雁等。陈少轩等乘船出逃,被郑敢等在海上擒获。

  马鼻的解放拔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安插在苏区的一个大钉子,打通了罗源湾的海上交通线。马鼻镇的解放震动省垣福州,1934年1月3日福州出版的报刊无不惊呼“连江事变”。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34年1月8日,中共连江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下辖6个区、174个乡、296个村(其中含罗源县9个乡、闽侯大湖13个乡)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共青团连罗县委、农民协会、船民工会、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等如雨后春笋壮大成长。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连罗两县20多万贫苦农民开展分田运动,“透堡十三岁以上分一斗二升(相当于一亩),十三岁以下分八升,长龙山区田园多,大小口统分二亩。对地主的耕牛、农具及多余的房屋、粮食等,都没收给贫苦农民;金、银、锡器没收归政府”。现存福建省档案馆1933年11月连江县第六区塘边村农民协会颁印的《塘边乡苏维埃政府分田户籍及土地证附册》(上下两册),为全闽东11个县份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地革命分田册,列国家二级保护文物,见证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分田分地”盛况。

  与此同时,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决定将各地方游击队统一整编,建立了正规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闽东(连罗)13独立团”;不久又从红军中抽调50多名机警、水性好、枪法准、政治素质高的战士成立“闽东红军(连罗)海上游击队”(亦称海上游击总队)。这是我军最早成立的海上武装。

  连罗苏区的建立为闽东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选举成立了以马立峰、叶秀落为正、副主席的实际行使苏维埃政府职能的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下辖含连罗在内的9个县苏维埃政府和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苏区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田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推动苏区建设进入“黄金时代”,成为全国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典范。

  《福州晚报》(2024.10.06、09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