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帝师叶向高与周如磐的莫逆之交
2024-11-0205-05-5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何华龙

  一

  周如磐(1567—1626),字圣培,号镇庵,莆田县连江里清浦村周家巷(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清后村)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周如磐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六年(1598),登进士榜,选翰林院庶吉土。后授翰林检讨,奉命为太子朱常洛(后为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由校(后为明熹宗)讲经,训导有方,被尊为“师表”,受到神宗赞赏。万历四十年(1612),为江西乡试主考官,转任右庶子。天启元年(1621),熹宗朱由校即位,升周如磐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天启五年(1625),与丁绍轼、黄立极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天启六年(1626),晋升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首辅。

  看了周如磐的经历,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人,那就是叶向高(1559—1627)。叶向高比周如磐年长8岁,比周如磐迟一年去世。可以说,二者是同一时代的人。

  两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同在石竹山祈过梦、同朝为官、同是福建人、同为帝师、同担任过内阁首辅、同修过朱氏皇朝谱牒。

  当年叶向高在石竹山祈梦抽签,留下了“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的美谈。同样,周如磐也留下了“日晒脚底皮”的传说。

  周如磐是莆田县人,叶向高家在福清,两县紧邻,同在福建闽中地区,均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

  叶向高担任过光宗朱常洛(泰昌皇帝)的老师,周如磐担任过朱常洛及其长子朱由校(天启皇帝)的老师。

  两人在万历、天启年间同朝为官。叶向高两度担任首辅,其中万历年间(1608—1614)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担任内阁首辅,天启年间(1621—1624)授中极殿大学士,再度成为内阁首辅。周如磐天启五年(1625)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天启六年(1626)初晋升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担任内阁首辅。是时,宦官魏忠贤专权,独揽朝政,排斥异己,周如磐因时局日变,忧悴成疾,入阁40余日即乞请致仕,不久便因病辞世。

  两人在不同时期,都参与编撰《神宗实录》《光宗实录》。周如磐曾担任总裁,叶向高因此晋上柱国。

  二

  既然有这么多的相同,大家一定会问,叶向高与周如磐之间有没有更深的交集?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一起探个究竟——

  周如磐幼年丧父,与寡母和胞弟周如砥相依为命。兄弟俩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寂寂寥寥清江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长大后,家境依旧窘迫。为了糊口,由族长举荐,周如磐离家到福清蒜岭,在一户仕宦之家担任塾师,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他外表俊朗,为人不喜夸饰,教书学问贯通,议论风生,言谈所及,出入经传,出口即为妙文,且贫不移志,孝悌有闻。

  不久,在南京国子监任职的叶向高返乡省亲,听同乡说蒜岭私塾里教书的是未长胡子的小青年,怕其年轻才疏学浅,滥竽充数,误人子弟。他想考察一下周如磐的才学和志向,于是琢磨出了一条妙计。

  有一天,叶向高举行家宴,当地名流纷至沓来捧场,高朋满座,入座的贵宾有县官、绅士、同窗故友,其中举人、秀才比比皆是。周如磐亦在被邀之列。

  宴会开始前,叶向高吩咐家童取出笔墨及从京城带回的四幅画轴,恭请在座宾客题诗助兴。由于叶向高先有暗示,大家都心领神会,一致把这“差事”推让给周如磐。叶向高坐在主座上不动声色,静观默察,众人也等着要看周如磐的热闹。周如磐一番谦让之后,欣然提笔,略加思索,毫无惧色地在四幅画上运笔挥毫。

  《韩侯乞食图》题词:

  乞食由来事本诬,英雄失路古谁无。

  临题恨煞丹青手,不绘登台拜将图。

  《贵妃醉酒图》题词:

  隆基回首顾红颜,醉倒东床上马难。

  不是侍儿扶不起,君王恩爱重如山。

  《朱买臣讨柴》题词:

  一把蕲来一册书,且行且读乐何如。

  心中自有锦纶策,堪笑糟糠妾妇愚。

  《夹竹图》题词:

  竹桃二物不相同,万绿丛中一点红。

  我去化龙君作浪,海天何处不相逢。

  也有一种说法是,周如磐在写《夹竹图》题词时,先写了前三句,最后一句表明自己有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又希望叶向高鼎力相助。他请叶向高续写完最后一句,叶向高心领神会,微笑着接过毛笔,写下最后一句“海天何处不相逢”。后来果应此言,在叶向高资助鼓励下,贫不失意、穷则弥坚的周如磐赴京应考,金榜题名。

  周如磐题完词后,刚才还一片安静的厅堂上,像投石冲开水底天,掀起了阵阵涟漪。有的大声朗读,有的低吟浅唱,大家争相传阅,一致称赞眼前这个平时默默无闻却不同凡响的大才子。叶向高也对周如磐临场不乱、一气呵成的文思,行云流水潇洒俊逸的书法拍案叫绝,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并安排周如磐坐在自己身旁,不时为他夹菜把盏,关怀备至,众人对周如磐刮目相看,羡慕不已。

  三

  万历二十六年(1598),得到叶向高资助的周如磐入京,高中进士。此后,叶向高与周如磐书信往来不断,纵论国是,抨击时政,互诉衷曲。他们在以后几十年的交往中相互鼓励,彼此关照,情同手足,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熹宗天启元年(1621),周如磐升礼部右侍郎,纂修玉牒,任经筵日讲官,为《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随后,周如磐调任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主持部务。

  天启三年(1623),叶向高主持修撰《光宗实录》,并因此进上柱国。十二月,又以一品考绩满,加太傅。不过,天启四年(1624),周如磐所敬重的叶向高因深感无力对抗宦官魏忠贤一伙,而请辞首辅之位归隐山林。

  天启六年(1626)春,熹宗因划船落水,满脸浮肿,身体虚弱,躺在龙榻上思过,忽然想起自己的恩师周如磐。时值蜀、黔边民叛乱,朝廷诸大臣欲调动兵马以武力征剿,周如磐力排众议,疏论以“诛魁赦从”安抚边民,并密谕抚臣以方略。不数月平息叛乱,熹宗嘉赏,晋升周如磐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学士,入阁为首辅。

  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如磐终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因病过世。熹宗追赠少保,谥号“文懿”。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熹宗驾崩。同月,叶向高病逝。崇祯登基,追赠叶向高为太师,谥号“文忠”。

  周如磐病逝后,“讯传莆阳,乡邦失色”。为彰显周如磐功德,莆田人在十字街南门内新建“平章硕”牌楼,题字“燮理元臣,平章硕辅”以作纪念。其曾祖周添赐,祖父周应召,父亲周大轼和周如磐荣膺“四代诰命”。周如磐墓葬在华亭濑溪石桥头。史志称,周如磐居官“一片忠诚,坦夷无物。士大夫称之”。

  《福州晚报》(2024年11月2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