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与龙津河
2024-11-2511-16-4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守强

  说起龙津,不能不先说说龙津河。

  如今一说到龙津河,很多福州人,尤其是年轻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仓山的龙津河,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台江南公园一带的龙津河?它是何时何人将它取名龙津的?在龙津地区民居还没有拆迁以前,笔者曾经就此问过一些当地人。一位八旬老人告诉笔者说龙津河的名字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但问及取名龙津的来历,老人家也不知道。要说龙津这地方不是不出名,而是这里出名的地名太多了,如南公园、新港、十二桥、万寿桥、柔远驿、琉球馆等等,所以轮不到它出头露面。

  龙津河南段西岸有一条街,叫龙津街。不知道是因为街道叫龙津街,所以河流才被称为龙津河,还是因为河流叫龙津河,所以岸边街道才叫龙津街。现在这条龙津街已经被拆迁改造,街没有了,但河还在,而且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底蕴丰富的文化,所以还特有人气,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不过,提到它的时候,人们给了它不同的名字,有人叫它河口,有人叫它琼东河,还有人叫它新港,叫新港的还算是比较靠谱一点,而它的本名就像被人们遗忘了似的,很少看到有人提起。

  龙津这个地方,为什么被人取名龙津?笔者认为是跟它的地理环境、河流特点有关系的。

  龙津的“津”字,汉字的基本义就是“渡水的地方”,“一般认为是渡口”。龙津河上有一座古桥叫万寿桥,也称“小万寿桥”。据史料记载万寿桥原址就是一处渡口。小万寿桥建于清康熙七年,现在还保留在于山石碑廊的《河口万寿桥记》提到“水部门外河口渡河狭舟小”,这里的“河口渡”,说明了龙津这块地方古代是一个渡口,故取名“津”,这一点应该是不会有很大的异议。

  再据此推测龙津这个地名,至少在清康熙之前就已有之,否则,建了小万寿桥后,后人没有了渡口这个概念,再使用曾经的渡口来给这地方取名的可能性会大打折扣。而在“津”的前面加上“龙”字,笔者认为是跟这条河道的蜿蜒曲折有关。据文献记载:“新港未开时,南台江水经沙合河口,凡三十有六曲,由水步门入城抵直渎。”龙津河就是在这“凡三十有六曲”河道当中的一段。故因河道的形态像一条龙绕来绕去,而取名“龙津”,显得符合情理。渡口这地方称龙津,河流当然就是龙津河了。但是,龙津河并非“凡三十有六曲”河道的全部,只是其中的部分河段而已。

  生活在这一带的老百姓通常是把从龙津小学,也就是新港闸门或打铁港(旧港河尾)开始,到水部门下的这段河流,分为两段,有两个不同的河名:龙津河、琼东河(琼水)。从打铁港开始到旧王庄前道,这里也是台江与鼓楼行政区划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这一段河流叫龙津河;从旧王庄前道河往北这一段河叫琼东河,到哪里为止,好像也没个标准,笔者认为应该到水部门临河务为止。由于龙津河早已旧貌换新颜,所以现在很多人不知道龙津河河名的存在,因此有人就用琼东河代表了这两条河。

  龙津河是海丝文化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当年东南亚各国的进贡船舶,最早的时候,从沙合河口进入到达龙津河畔的柔远驿;龙津河还见证了当年新港及新港河口的开挖过程:为了方便藩船进入龙津河,市舶太监尚春特地在上王(元)地方打开了一道通往光明港的口子,那时候光明港跟闽江水是一体的,所以这里才有(新港的)河口之称。

  但是这个河口只是方位的指代罢了,就如说门口一样,不是真正的地名。古代文献中,福州像这样指代的河口,有多处,不说城西方向的“河口”的话,就有以下几处:一、作为地名使用的河口,在吉祥山东北脚,今之广达路与国货路西段相交处,此处也称河口嘴;二、“南台河口”,是指今日解放大桥周围,包括了如今的上下杭范围,即文献中的“旧港河口”;三、“水部河口”,是指水部门城门外面的水面,包括了琼东河,甚至还包括了龙津河的河口;四、“闽江口河口”,是指文石道出海口以及五虎礁的出海口;五、“新港的河口”,即龙津河河口等等。

  上世纪在南公园周边,以龙津命名的单位可不少,有龙津街、龙津居委会、龙津蔬菜供应店、龙津粮店、龙津小学、龙津幼儿园……直到现在,还有一个龙津小学保留着龙津的名字。尽管龙津河还在,但名字已鲜少被人提起,所以真担心龙津小学的名字以后也会被取消,人为地割断了它的历史人文联系。

  早期的龙津河脾气是挺暴躁的。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又港门水急,舟楫往来,即为激破,桥梁累为冲塌。”如今光明港变成一条内河,所以龙津河的脾气再也暴躁不起来了,变得温柔平静。

  《福州晚报》(2024年11月2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