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强
在鼓楼区中山路北侧的一处花圃里,立着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禁止采石”碑。乍一看,这只是“禁止采石”碑。但若细看,你便会发觉,这碑的碑座也是一块碑。
拨开飘落在碑座上的枯叶,从碑边雕饰的框线和框内富丽华美的卷草纹来看,碑的雕工颇为讲究,线条非常细腻。经过清理辨认,这是明正德年间周鹓撰写的《福建重修贡院》碑。可惜的是,碑首不见踪影,碑身的文字也缺了许多。
虽说是一块残碑,但从“云间周鹓”“崑山周震”“成化初”“御史胡君文静”“陈参政策”“天监堂”等字眼里,仍能读出明成化至正德间一段福建贡院的历史。
陈叔侗校注的贡院方位图。
周鹓视察贡院
明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的福州,阳光正好,春花烂漫。周鹓站在丽文坊下,望着不远处垣墙环绕的福建贡院,心中感慨万千。他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别称云间)县学的增广生,之后参加应天府(今南京)乡试,中式举人,正德九年(1514)进京会试,赐三甲同进士出身。10年赶考,自然见过很多地方的贡院号房,或檐压其颠,垣碍其膝,或风吹雨淋,烈日暴晒,举子置身其间,简直苦不堪言。而眼前的福建贡院,彩绘鲜艳,壮丽恢宏,实闽省举子之幸。
4个月后,这里即将迎来己卯科乡试的举子,作为负有监临之责的周鹓,自然得提前视察一番。他是去年秋天到福州担任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的。这个职务虽仅七品,权势却极重,在未设专任巡抚的年代,可以说就是闽省最大的官。戏文里也常常将它演义成为民申冤、惩治贪官的“八府巡按”,手执皇帝钦赐的“绳愆纠谬”印,代天子巡狩,有弹劾地方、整饬吏治之权。
与周鹓并行的还有清戎御史周震。周震是江苏昆山人,字世亨,科名比周鹓早,是正德六年(1511)的进士。清戎御史的全称是“钦差刷卷及清理军政监察御史”,与周鹓的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一样,都是皇帝钦派的专差御史,只是权限要小,是为整顿军伍,提高卫所战斗力而设。巡按御史任期一年,清戎御史任期三年,二者的衙署,一个叫“西察院”,一个叫“东察院”。
迎着远处冈峦郁秀的冶山,周鹓带头穿过丽文坊,进入贡院埕大街(今中山路),周震与左布政使席书等三司官员紧随其后。大街上有一座木构的青云桥,是通往贡院的必经之路,每一个从桥上走过的学子、仕人,都希望从此起步,青云直上。过了桥,就到了外供给所。这是官府开设的“便利店”,考生可以在这里购买蜡烛、木炭、食物、门帘、笔墨纸砚等用品。过外供给所,是一座牌坊,上书“贡院”二字,两侧二坊对立,高大气派,左题“奎璧腾辉”,右书“凤麟呈瑞”。之后过大门、仪门,到第三道的龙门,考生入场前,先在龙门外列队接受搜检,考完后中式了,就叫“鱼跃龙门”,落榜则称“龙门点额”,即脑门撞门脸上了。
龙门后,就是试场。试场分东西两区,正中为明远楼,配以四隅的瞭望楼,居高临下,场上情形一览无余。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考,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开考前3天,照例会请僧道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以祈祷上苍。
试场北面为至公堂。至公堂分内外,中隔以帘,外为受卷、对读、弥封、誊录、内供给五房,称“外帘官”。考生交卷后,受卷官将卷子送到弥封房,由书吏糊名、弥封,再转至誊录房,供书手誊录。誊录后的卷子称“誊卷”,对读后,送到至公堂,外帘官至此止步,自有收掌官接卷送入帘内。帘内有天监堂,是主考官办公的地方,堂后为考试官房,五经同考官便在此阅卷。考生三年苦读,或名列桂榜,或名落孙山,一决于此。
看着门庭宏邃、栋宇壮杰的贡院,周鹓不由动容,于是奋笔疾书,写下《福建重修贡院记》,并由周震书篆。碑中细述了周鹓的两个前任对贡院所做的贡献:一个是将贡院从城南移至冶山的洪性,一个是将贡院拓而新之的胡文静。
洪性迁移贡院
福建贡院原无定所,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柯述始创于“州治之东南公廨及隙地(今省民政厅到都司巷一带)”。宋灭后,贡院停罢近百年,旧址依次为元福建路总管府、明福州卫、福建都指挥使司所用。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下诏重开科举,福建布政使薛大昉、福州知府董祥遂于孔庙大成殿之北,割养源堂、丽泽亭及杏坛地,重建贡院,其址,就在今天的延安中学一带。可惜的是,新贡院“地势湫隘”,容不下太多应试的士子,有时为了“场屋不能容”,还要减少入试人数。
到了成化七年(1471)春,攸县人洪性到福州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因这一年是大比之年,洪性找到布政使朱英、按察使刘敷商议扩建贡院事宜。正好在去年(1470)秋天,朱英、刘敷已就此事考察过冶山,早有了将贡院迁往冶山“旧钱局地”的打算。他们还找人占了一卦,大吉。于是,双方达成共识,开始“鸠工饬材”,移建贡院。
当时的冶山,“面岭负山,欧冶池澄其下,凭高而望,冈峦郁秀,河渠萦回,祥氛清霭,翕忽变化于空旷有无间”,堪称城中胜处。“为永久图”,朱英“经画有度”,在“不劳民,不苟作”的原则下,“去湫隘,就高广”,花了半年时间,在“旧钱局地”上建好了新贡院。
建成后的贡院,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两堂间有池桥相通,两旁为厢房,东西各四。堂之东为誊录、受卷、弥封之所,西为对读、供给之所。衡鉴堂之北为内帘,中堂匾曰“公明堂”。东西列屋为考官阅卷之所,共十二房,两旁厢房四间。自至公堂到公明堂,有墙垣环绕,高耸森严。至公堂之前为试场,纵横各一百米,场之中为明远楼。南为门三重,前临长街,中建一坊,匾曰“贡院”。两旁为二坊对立,东曰“抡秀”,西曰“登俊”。街南的丽景坊亦进行更新,并改名为“丽文坊”。
新贡院虽“位序显严,彩绘鲜耀,内外甃墄,咸极完致”,但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
胡文静拓建贡院
正德十一年(1516),新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胡文静来到福州。这一年又是大比之年,他事无巨细,对乡试的章程逐一梳理,并带着左布政使伍符等三司官员视察贡院,看到门巷“湫隘”问题没有解决,号舍也“卑陋散落”,考生在里面只能“侧眉骈足”,如遇风雨则一片狼藉,若有火灾更是无路可逃,不禁叹道:“八闽,大藩也。选贤,盛事也。顾湫隘弗称。”于是,他与三司官员“相与筹度”,准备“拓而新之”。
拓建贡院,首先要钱。于是胡文静拿出公费结余,又得到督舶太监尚春、清军御史王介的“捐廩给工”,福建都转运使黄衷、福州知府叶溥的“咸输赞襄”。有了钱,还要有地,胡文静以“白金百斤有奇”,自贡院“南而东,购民居八十区”。又联合三司官员向福建镇守太监崔安求助。崔安是武宗亲信,由御马监调任来闽,官派很大,但亦“雅重儒术”。他“欣然割冶山塘地以益之”,鼎力相助胡文静。
有钱有地之后,胡文静成立专班,让参政陈策放下手中工作,全力以赴督理重修事宜,并以推官钱应福负责具体事务。在二人的努力下,先“辟路里许”,并建“青云桥”一座,通往丽文坊。再将试场东西各扩二十五米,南面倍之,围以墙垣,周长一千多米。正门开在南面,门外建坊,匾曰“贡院”,南为官厅二十五楹,东西二坊,遥相对立。这些都是新建的,规模壮丽,焕然改观。另外,旧的堂、宇、亭、轩等,该修的修,该完善的完善。经过五个月的施工,终于赶在乡试前完工。据说完工之日,有三只白雀落在贡院前的树上,这可是八闽士子的福音,万世开太平的祥瑞。致仕尚书林瀚听说后,在《闽藩重修贡院记》中写道:“闻肇工时,院树有群鸟来集之瑞,飞禽得气之先,其必有非常之士,应兆而兴者乎!”
贡院的历史不该忘记
林瀚曾说:“观贡院之迭新,知人才之日盛。”贡院作为国家取士之所,有无数的人才从这里走出,迈向更大的历史舞台,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影响,也使福建有了“海滨邹鲁”“理学名邦”的美誊。如今虽已废弃了科举制,但贡院的历史不该忘记。
这块残碑的发现,填补了贡院明代文物的空白。它是一颗历史遗珠,岁月可以让碑首不知所终,碑身文字残缺,却无法磨灭它身上的历史印记。它也是一把钥匙,可以帮我们打开一扇研究福建贡院的大门,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可惜的是,碑身的文字仅存153字,无法一窥全貌,现抄录于后,唯望知者补阙:
福建重修贡院
赐进士、文林郎、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云间周鹓撰文
□□□□□□□□□□□□□□□□□崑山周震书篆
有攸利,罔敢弗□□□□□□□□□□□□□□□□□□□□
君固也,则曷以图报哉,乃先申今所,司恪事事,维孟夏偕□
成化初,盖舍洼隘,而即夷旷几四十,年前御史胡君文静□□
与内廨舍尚卑陋散落,至有不可居且虞不能远它□□□□□□
陈参政策姑置它务而专督理,乃斥公帑之羡,鸠工□□□□□
十有四尺,湥加崇之,半广倍焉,其前为露台,环以栏杆□□
也,又北内帘为天监堂,堂后为考试□□□□□□□□□□□
《福州晚报》(2024年11月29日 A15版 闽海神州)